[实用新型]离子风散热单体、离子风散热系统和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776133.3 | 申请日: | 2017-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84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 发明(设计)人: | 黎杰扬;谢全君;陈思旭;黄雪敏;陈俊林;陈照岸;冯杰;王长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10/657 | 分类号: | H01M10/657;H01M10/6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风 接收电极 散热单体 发射电极 电极 散热系统 温控系统 发射源 散热 一体式结构 朝向一致 多级电极 依次排列 有效解决 预定间隔 占用空间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包括多级电极对,每级所述电极对均包括接收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接收电极上,且发射源相对于所述接收电极朝向外侧的发射电极;其中,所述电极对按预定间隔依次排列,且发射源朝向一致,产生由所述发射电极到下一电极对的接收电极的离子风。该离子风散热单体将离子风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有效解决了离子风散热单体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离子风散热单体的离子风散热系统,一种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均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还涉及一种离子风散热系统、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离子风散热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晕效应的散热技术,其技术原理为离子风产生于不均匀电场的电晕放电过程,即当电晕放电现象产生时,相对曲率较大的电极附近产生由电子雪崩效应引起的高速离子射流运动,离子射流对周围呈电中性气体分子产生强烈的扰动,形成由曲率较大电极,即发射电极到曲率较小电极,即接收电极或集电极方向的气流运动。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简易离子风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由一个针状发射电极和一个网状接收电极构成。当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分别接入数kV至数十kV的高压电源正负极,且两电极相距很近但不互相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形成气流,即离子风。离子风由针状发射电极吹向网状接收电极,如图1中箭头所示。
传统的电池散热方式大部分为风冷散热,采用风机与散热翅片或热管结合的散热器,其散热效率较低且占用空间较大,同时噪声较大,可靠性很低。请参考图2,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的结构示意图,该离子风散热单体的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分离,相互独立,占用空间较大,效率较低。请参考图3,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离子风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离子风散热系统设置有上述离子风散热单体,由于该离子风散热系统为单向进风口,离子风散热单体只在动力电池组的一侧排列,会导致动力电池组散热不均匀,空气在流过动力电池组表面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使动力电池组间的温差越来越大,进一步导致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变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该离子风散热单体将离子风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有效解决了离子风散热单体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子风散热系统,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该离子风散热单体包括:多级电极对,每级所述电极对均包括接收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接收电极上,且发射源相对于所述接收电极朝向外侧的发射电极;其中,所述电极对按预定间隔依次排列,且发射源朝向一致,产生由所述发射电极到下一电极对的接收电极的离子风。
优选的,所述发射电极呈针状结构,所述接收电极呈网状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离子风散热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
优选的,所述离子风散热单体设置于动力电池组的间隙,且与所述动力电池组中每组电池的表面紧密接触。
优选的,所述离子风散热单体设置于用于放置所述动力电池组的电池盒靠近进风口的一侧,且所述发射源朝向所述电池盒的内侧。
优选的,还包括与所述电池盒相连,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动力电池组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盒底部的防尘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包括上述离子风散热系统,与温度传感器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实时发送的温度,根据所述温度调节相应的温度档位,并根据所述温度档位控制离子风散热单体开启的数量的处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761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加热板
- 下一篇:一种功放模块与滤波器一体化的连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