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59909.0 | 申请日: | 2017-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34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徐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丹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增欣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乘用车 升力 空气流道 流体机械 流体设备 车尾 增程 车身 本实用新型 空气阻力 两侧设置 形状阻力 行驶里程 诱导阻力 客舱 内循环 行李舱 车顶 前舱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包括新车身和在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车尾行李舱、车尾、车顶部、车底部、车身两侧设置空气流道、流体机械,用空气流道、流体机械降低了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升力,达到了电动乘用车通过空气流道、流体机械来降低电动乘用车的空气阻力和升力并增加行驶里程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乘用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空气流道、流体机械输送气体降低空气阻力和升力来增加行驶稳定性和行驶里程的电动乘用车。
背景技术:
电动乘用车的空气阻力消耗了很大的能量,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电动乘用车的结构特点认识有限,对电动乘用车的空气动力认识设计思路很传统,为降低空气阻力只是尽量把电动乘用车设计成流线型,车身设计没有利用气流以变害为宝的理念,尤其是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后行李舱、车身底部没有设置空气流道,也没认识到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如果补充车尾尾流区必须补充紧贴着车尾正后方的零部件的表面的车尾尾流区才有根本效果,电动乘用车也没有流体机械的使用,大量的能量耗费在空气阻力上,导致对电动乘用车的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和升力降低不大,对提高行驶稳定性和提高行驶里程改善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在车身上设置流体设备,并充分发挥设置的车身空气流道和流体机械的作用来巧妙的利用气流,大幅度的降低电动乘用车的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和升力,大幅度的提高电动乘用车的行驶稳定性和行驶里程的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包括车身上设置的流体设备,流体设备包括空气流道和流体机械,车身上设置第一类型空气流道至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类型空气流道,第一类型空气流道是由车身前舱开始设置的空气流道,使空气从空气流道的前端流向空气流道的后端、车后方、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第二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底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至少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第三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上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第四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左侧、车身右侧中的至少一个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第一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一空气流道至第十七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八空气流道,第三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九空气流道,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二十空气流道;
第一类型空气流道至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补充车尾尾流区的方式为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紧贴着车尾正后方的后挡风玻璃、车后行李箱盖、背门、后翼子板、后保险杠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中的至少一个的局部表面流动或至少一个的全部表面流动来补充车尾尾流区,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直接流入车尾尾流区;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设置拥有至少一个空气进气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气口,所设置的空气进气口、空气排气口均为人工智能开闭、自动控制开闭中的至少一个或固定式的开启;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直接流入空气、直接排出空气或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弯曲的空气流道、弯曲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直的空气流道、直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中的至少一个;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或隔绝;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电动乘用车拥有至少一台驱动电动乘用车的电动机;
空气流道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流体机械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均为直接连通、依次连通、间接连通中的至少一个,间接连通为用起连通作用的至少一个连通空气流道来间接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丹,未经徐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599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概念无人驾驶汽车的车体外形结构
- 下一篇:智能远程控制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