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32105.1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74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李光辉;徐兰;李媛;潘冠言;张志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国千环境与节能技术研究院;广东国千环境与节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生物吸附池 再生池 沉淀池 有机物 氨氮 污水 本实用新型 沉积物出口 污水入口 出料口 出水口 进料口 进水口 污水处理装置 污水处理厂 曝气装置 强化生物 生物吸附 碳源利用 投加装置 脱氮除磷 运行费用 沉淀的 出水堰 世代 投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的装置。这种装置包括生物吸附池、沉淀池和污泥再生池;生物吸附池设有污水入口和出水口,沉淀池设有进水口、出水堰和沉积物出口,污泥再生池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生物吸附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进水口相连接;沉淀池的沉积物出口通过管道与污泥再生池的进料口相连接,污泥再生池的出料口通过管道与生物吸附池的污水入口相连接;生物吸附池通过管道与短世代污泥投加装置相连接;污泥再生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生物吸附—沉淀的污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能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可显著提高污水碳源利用效率,强化生物脱氮除磷,且投资少,能够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N、P等营养盐是湖泊、河道、水库等地表水富营养化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对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总磷的控制将日趋严格。
在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中,TN、TP除去能力与碳源关系密切,提高碳源利用效率是污水脱氮除磷的关键。在城镇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是二类共存的主要污染物,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经过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释磷聚磷等过程,实现脱氮、除磷和除去COD。生物氧化和硝化过程在好氧池发生,往往优先进行生物氧化,使污水BOD降至25mg/L以下后,而后进行硝化反应,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好氧池消耗了大部分碳源;反硝化过程是在硝化过程完成后进行的,需要优质碳源,在常规的A/O、A2/O等工艺,主要通过硝化液回流实现的,在进水氨氮含量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回流比来实现较高的TN除去率,回流比则增加往往稀释了缺氧池碳源浓度,降低反硝化反应时间,进一步降低碳源利用效率;常规的A/O、A2/O等工艺中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释磷聚磷等过程共用一套污泥系统,而这四种功能微生物菌群所需要泥龄不同,特别是硝化菌和聚磷菌泥龄相差甚远,使脱氮和除磷存在一定矛盾。
如果采用适当方法将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进行分离,COD含量低的氨氮污水,可通过高效硝化反应器进行硝化,而COD含量高的污水可作为碳源进入反硝化池进行高效反硝化,提高碳源利用效率;这一过程中COD主要通过反硝化除去,降低了生物氧化除COD比例,节省曝气量;二级生化系统污泥主要源于COD生物氧化过程,生物氧化率降低有利于减少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率,降低运营成本。
因此,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对提高污水处理厂碳源利用效率,实现高效脱氮除磷,降低运营成本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污水处理厂提高碳源利用效率的不足,生物脱氮除磷效率低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的装置。该装置既可应用于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提供一种高度集成化污水处理模块;也可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厂初沉池或厌氧池,进行提标扩容改造。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实现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分离的装置,包括生物吸附池、沉淀池和污泥再生池;生物吸附池设有污水入口和出水口,沉淀池设有进水口、出水堰和沉积物出口,污泥再生池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生物吸附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进水口相连接;沉淀池的沉积物出口通过管道与污泥再生池的进料口相连接,污泥再生池的出料口通过管道与生物吸附池的污水入口相连接;生物吸附池通过管道与短世代污泥投加装置相连接;污泥再生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
装置中,生物吸附池内设有搅拌机。
装置中,出水堰位于沉淀池的顶部,出水堰通过管道与硝化反应池相连接。
装置中,沉淀池的沉积物出口通过管道与缺氧反硝化池相连接。
装置中,污泥再生池的曝气装置通过管道与风机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国千环境与节能技术研究院;广东国千环境与节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国千环境与节能技术研究院;广东国千环境与节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321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