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温热解脱附油污染土壤修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28195.7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27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伟;水春雨;白晓军;宋珺;薛强;沈骏;马麒;范英宏;洪蔚;于晓莹;黄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6 | 分类号: | B09C1/06;C10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耿小强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油污染土壤 修复装置 解脱 环保技术领域 尾气处理装置 温度检测元件 温度控制装置 水冷却装置 尾气处理器 油水分离器 挥发性 避免污染 吹气系统 单向密封 加热电丝 气体净化 污染土壤 污染物质 装置结构 装置外壁 除焦器 储油室 给料阀 灰渣室 进料斗 可移动 排气口 吸附室 有效地 炉排 去除 吸附 污染物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温热解脱附油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包括进料斗、单向密封给料阀、装置外壁、热解脱附处理室、加热电丝、温度控制装置、温度检测元件、吹气系统、炉排、灰渣室、油水分离器、水冷却装置、储油室、除焦器、尾气处理器、气体净化吸附室和排气口。本实用新型的油污染土壤热解脱附修复装置,能快速有效地去除污染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质,且挥发出的污染物被尾气处理装置吸附,避免污染大气。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可移动,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低温热解脱附油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是一种由各类碳氢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不乏含有对人及动物毒性较大的芳香烃类物质。
目前在各种场合中,由于技术、管理多方面原因,造成柴油、汽油和机油等石油类污染物直接洒落入地,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此以往,迁移性强的石油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会随土壤水分迁移,穿过土壤包气带到达地下含水层而污染地下水。此外,难降解的石油烃如萘、蒽等多环芳烃可长期蓄积在土壤中,通过食物链对人类产生长远伤害。因此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存在环境复杂、范围广、治理难、周期长、危害大的特点。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其联合修复技术在内的污染土壤修复体系,并积累了不同污染类型场地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应用经验。其中物理修复尤其是热解修复技术,以其永久性去除污染物、无二次污染、可创造二次效益、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处理效果、分阶段分离不同污染物、处理范围大六大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热解修复的技术原理是:低温热解(小于700℃)可产生高热值的油和固态碳含量高的固体残渣;中高温(700~1200℃)热解,以产生中热值燃料气和焦炭为目的。
热解脱附技术是指在真空条件下或通入载气时,通过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将土壤中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污染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污染物得以从污染介质上挥发或分离,进入气体处理系统的过程。
2015年5月13日公开的,发明名称为一种有机污染土壤多级热脱附修复系统,专利申请号为CN201510063379.5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有机污染土壤多级热脱附修复系统,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该系统由第一级热脱附装置、第二级热脱附装置、尾气处理装置、二燃室和坠落式输送带组成。采用热脱附产生的高温尾气对土壤进行预热和初步的脱附,两级或更多级的污染土壤处理方法,充分利用尾气余热,使系统热能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S形坠落式输送带使土壤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更高温度的热脱附仓中,避免了输送传输装置和输送过程的耗能,同时增加了土壤输运路径和输运时间,延长了停留时间,使土壤污染物的脱附更充分。该系统采用的方法能耗高,并容易产生挂焦,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提供一种提高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能效,在除去土壤污染物的同时可以回收污染土壤中的石油,同时降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运行成本的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就成为该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热解脱附油污染土壤修复装置,提高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能效,在除去土壤污染物的同时可以回收污染土壤中的石油,同时降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运行成本,并采用光催化单元净化尾气。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281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