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18132.3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3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郑磊;陈建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常蒸热交换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2 | 分类号: | F28F9/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华信天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94 | 代理人: | 肖兴江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流管 槽口 右管 出水口 进水口 左管 本实用新型 插销块 内翻边 微通道 热效率 制冷剂 流向控制 上下两端 内插 下端 分隔 侧面 进出口 | ||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集流管,集流管左管和集流管右管,集流管左管和集流管右管相对的侧面均设有等间距的槽口,集流管右管,远离集流管左管的一侧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集流管右管的上下两端的槽口内插有插销块,进水口以及出水口至少有3组,每组之间通过插在槽口内的插销块分隔,且进水口位于该组的下端,出水口位于该组的中端;所述的槽口设有内翻边,内翻边呈S型,且S型上部分的圆弧半径小于下部分的圆弧半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流管能加强集流管和微通道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在微通道的进出口对制冷剂进行流向控制,增加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配件领域,尤其是一种集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热交换领域中,集流管作为微通道换热器的重要配件,已经受到广泛应用。这种换热器典型地包括通过多个管与出口集流管流体连通的入口集流管,每个管形成为包括多个微通道。在传统应用中,气流越过换热器的表面且制冷剂流体通过换热器的管和微通道以从气流吸收热量。在此热交换期间,往往发生制冷剂泄漏的问题,严重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集流管,加强集流管和微通道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在微通道的进出口对制冷剂进行流向控制,增加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流管,包括相互平行集流管左管和集流管右管,所述集流管左管和集流管右管相对的侧面均设有等间距的槽口,还包括集流管右管,远离集流管左管的一侧,由下至上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同时集流管右管的上下两端的槽口内插有插销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至少有3组,每组之间通过插在槽口内的插销块分隔,且进水口位于该组的下端,出水口位于该组的中端,还包括所述的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轴向与集流管右管轴向平行且重合,而进水口连接的进水管轴向线与集流管右管轴线线形成夹角,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通过超声波焊接与集流管右管连接;
还包括所述的槽口设有内翻边,内翻边呈S型,且S型上部分的圆弧半径小于下部分的圆弧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流管左管和集流管右管的内壁均设有镀层,镀层的厚度是管壁厚度的10%。
进一步的,所述的槽口内翻的外周还设有导流罩,所述的导流罩卡接在槽口上,导流罩上的导流槽与集流管径向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集流管在槽口处设置的内翻边以及槽口的导流罩,一方面增加微通道和槽口的连接性,防止制冷剂的泄漏;另一方面导流罩的导流效果加快制冷剂在集流管内的流通性,使制冷剂尽快的进入冷却状态并重新进入微通道,加快换热效率;
同时,进水管斜角设置保证进水管和出水管位置不相互冲突。
附图说明
图1为集流管左管主视图;
图2为集流管右管主视图;
图3为集流管右管后视图;
图4为集流管右管配进出水管侧视图;
图5为集流管右管配进出水管俯视图;
图6为集流管右管槽口示意图;
图7为集流管右管槽口导流罩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常蒸热交换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常蒸热交换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181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换热组件及包含其的流化床反应器
- 下一篇:一种通用型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