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10393.0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5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殷瑞麟;方生金;王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欧凌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3 | 分类号: | H04B10/07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7 | 代理人: | 黄立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街道清湖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主板 一端连接 分光计 自动化测试装置 光模块 监视器 本实用新型 待测光模块 插座单元 光电模块 连接端 光谱分析仪 输出端连接 信号发生器 眼图分析仪 测光模块 测试仪表 光功率计 光衰减器 生产操作 接收端 可移除 光源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包括:监视器、与监视器相连接的测试主板、与测试主板相连接的信号发生器、光源、光衰减器、第一分光计,第一分光计具有两个第一连接端,一端连接至待测光模块的接收端,另一端连接至光功率计,待测光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分光计,第二分光计具有两个第二连接端,一端连接至眼图分析仪,另一端连接至光谱分析仪;测试主板具有第一插座单元,第一插座单元用于插接待测光模块。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将待测光电模块可移除地固定于测试主板上,不用更换多种测试仪表,只需要更换待测光电模块,节省了劳动量,更便于生产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光模块(optical module)由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等组成,光电子器件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简单的说,光模块的作用就是光电转换,发送端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送后,接收端再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光电模块(光模块)生产需要对各项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传统的测试方法采用手动方式,通过更换多种测试仪表,更换多种光纤连接来对光电模块进行参数的测试。传统手动测试较依赖测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本身素质,不便于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需更换多种测试仪表进行测试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包括:监视器、与所述的监视器相连接的测试主板、与测试主板相连接的信号发生器、光源、光衰减器、第一分光计,所述的信号发生器、光源、光衰减器、第一分光计依次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分光计具有两个第一连接端,一端连接至待测光模块的接收端,另一端连接至光功率计,所述的待测光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分光计,所述的第二分光计具有两个第二连接端,一端连接至眼图分析仪,另一端连接至光谱分析仪;所述的测试主板具有第一插座单元,所述的第一插座单元用于插接所述的待测光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测试主板具有第二插座单元,所述的第二插座单元用于插接所述的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光衰减器通过光纤相连接,所述的光衰减器具有插拔光纤接口,所述的光纤可移除活动连接于所述的光纤接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测试主板集成供电模块及与所述的供电模块相连接的ARM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的供电模块输出电压为12V。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光电模块测试时需要更换多种测试仪表的不足,本技术方案将待测光电模块可移除地固定于测试主板上,不用更换多种测试仪表,只需要更换待测光电模块,节省了劳动量,更便于生产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光模块自动化测试装置的模块功能图;
图2为图1中测试主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欧凌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欧凌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103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