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梯防坠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709833.0 | 申请日: | 2017-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36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廖迪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迪煜 |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B66B5/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坠 主绳 电梯防坠装置 轿厢 网兜 电梯井道 本实用新型 均匀设置 竖直 垂直 电气控制装置 底板 电力设施 发生故障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装置,包括轿厢、四根第一主绳和四根第二主绳,轿厢设置于电梯井道内,各第一主绳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和轿厢的顶板相连接,各第二主绳两端分别与电梯井道的底部和轿厢的底板相连接,第一主绳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第一防坠网兜,第二主绳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第二防坠网兜,相邻的第一防坠网兜之间的垂直间距和相邻的第二防坠网兜之间的垂直间距均为2.5‑3m。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电梯防坠装置,该电梯防坠装置没有使用电气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在电力设施发生故障时也能够实现防坠功能,防坠功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垂直升降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防坠装置。
背景技术
以曳引式电梯为例,曳引式电梯主要是由曳引系统、导向系统、门系统、轿厢、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等系统组成。曳引系统主要由曳引机、钢丝绳、导向轮以及反绳轮等设备组成,其中曳引机是电梯运动的源动力,而钢丝绳通过导向轮和反绳轮之间的摩擦力来驱动轿厢。电动机转动带动曳引轮转动,驱动钢丝绳,拖动轿厢和对重作相对运动。轿厢在电梯井道中沿导轨上、下往复运行,电梯执行垂直运送任务。
轿厢上部至电梯顶部之间和轿厢下部至底坑之之间这两段井道内无任何防坠安全装置。如果轿厢所在位置上方某层的电梯门误开,此时有人进入电梯,人就会沿着井道直坠轿厢顶,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如果轿厢所在位置下方某层的电梯门误开,此时有人进入电梯,人就会沿着井道直坠电梯底坑,同样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现有技术中的电梯防坠装置一般采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控制驱动防坠装置来实现防坠功能,只是这样一来电梯的结构复杂且成本高,而且在传感器或者控制器失效时也将无法实现电梯的防坠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防坠装置,该电梯防坠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防坠功能稳定。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梯防坠装置,包括轿厢、四根第一主绳和四根第二主绳,所述轿厢设置于电梯井道内,各所述第一主绳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和所述轿厢的顶板相连接,各所述第二主绳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和所述轿厢的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一主绳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第一防坠网兜,所述第二主绳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第二防坠网兜,相邻的所述第一防坠网兜之间的垂直间距和相邻的所述第二防坠网兜之间的垂直间距均为2.5-3m。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第一主绳的上端和所述第二主绳的上端均设置有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和所述轿厢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系统设置有报警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所述报警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轿厢为立方体结构,各所述第一主绳的一端与所述顶板的顶角相连接,各所述第二主绳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底角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四根所述第一主绳相互平行设置,四根所述第二主绳相互平行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坠网兜和所述第二防坠网兜的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轿厢的顶板面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轿厢的顶板安装有用于存放所述第一防坠网兜的第一容纳箱,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安装有用于存放所述第二防坠网兜的第二容纳箱。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坠网兜和所述第二防坠网兜均为U形网兜。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迪煜,未经廖迪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098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一体化多媒体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施工电梯轿厢运行防碰撞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