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08004.0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50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娟;王希波;徐刚;邱绪云;封建林;袁文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2/36 | 分类号: | B60R22/36;B60R2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357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杆 第一端 安全带插口 本实用新型 非牛顿流体 安全带 防漏油 罐体 开口 体内 罐体安装 可滑动地 圆形开口 齿状 多片 叶片 密封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包括罐体、拉杆、安全带插口、非牛顿流体和防漏油环;所述罐体安装在车辆上,所述罐体的第一端密封第二端设有圆形开口,所述非牛顿流体装在所述罐体内;所述拉杆的第一端设有多片齿状的叶片,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罐体内,所述拉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开口;所述防漏油环安装在所述开口处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安全带插口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车辆受到撞击时自动的调节紧收力度的大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为避免或减轻人员在车祸中受到伤害而采取的安全设计称为被动安全设计,如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身的前后吸能区及车门防撞钢梁都属被动安全设计。它们都是在车祸发生后才起作用的。传统安全带在车祸发生后不能自动的调节紧收力度,容易对人员造成二次伤害,造成勒伤。即便是更加高级的安全带紧收装置能够实现其功能,其高昂的价格也令很多车主望而却步。
如何能使安全带在车辆受到撞击时自动的调节紧收力度的大小,有效的防止紧收力度过大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提高驾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有效地防止紧收力度过大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提高驾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包括罐体、拉杆、安全带插口、非牛顿流体和防漏油环;
所述罐体安装在车辆上,所述罐体的第一端密封第二端设有圆形开口,所述非牛顿流体装在所述罐体内;所述拉杆的第一端设有多片齿状的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罐体内壁配合形成流体通道,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罐体内,所述拉杆的第二端可滑动地穿过所述开口;所述防漏油环安装在所述开口处,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安全带插口连接。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罐体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拉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罐体的底部连接。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叶片垂直设置在所述拉杆上,所述叶片沿所述拉杆轴线方向的剖面为直角三角形,相邻两叶片之间设有间隙。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叶片为12片。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罐体为圆柱体,所述罐体的第一端的直径沿远离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罐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底座、轴瓦和连接装置;所述底座安装在车辆上,所述连接装置通过轴瓦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插销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自动紧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拉杆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拉杆与所述安全带插口通过拉杆销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罐体安装在车辆上,将所述非牛顿流体装在罐体内,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罐体内,所述拉杆的第一端设有多片齿状的叶片,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安全带插口连接。根据非牛顿流体具有粘度随剪切速度的增加而提高性质可知,在车辆发生巨大的撞击时,人体迅速拉动安全带,安全带通过安全带插口迅速拉动拉杆移动,拉杆移动的过程中拉杆上的多片齿状的叶片快速切割非牛顿流体,使非牛顿流体受到的剪切速度骤增,从而达到锁止安全带的目的,撞击结束后恢复其流体柔软的特性,非牛顿流体在拉杆低速移动时产生的阻力较小,从而能够达到保护人体脆弱器官不会受到伤害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交通学院,未经山东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080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