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可调控式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701125.2 | 申请日: | 2017-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46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峰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G01F23/296;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管连接 沉淀池 污水净化 格栅池 混凝沉淀池 处理设备 可调控式 沉砂池 好氧池 进水管 污泥管 消毒池 厌氧池 本实用新型 排水管 泥浆浓缩 脱水装置 格栅机 底端 下端 右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的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可调控式处理设备,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右端连接有格栅池,所述格栅池的顶端右部安装有格栅机,所述格栅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沉砂池,所述沉砂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厌氧池,所述厌氧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好氧池,所述好氧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混凝沉淀池,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消毒池,所述消毒池的右端安装有排水管,所述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的底端均安装有污泥管,所述污泥管的下端安装有泥浆浓缩脱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可调控式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通常是指受到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水。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现有的污水净化处理设备中的沉淀池起到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排泥是沉淀运行中最重要的一步,现有的设备:一是大多采用人工控制污泥泵的开关,只能靠经验操作,准确性很差,二是采用时间控制,定时排泥,定时停泵,但这种方式也不能适应泥量的变化,可能使排泥程度过低或排泥不彻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可调控式处理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设备排泥准确性差,排泥程度过低或排泥不彻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可调控式处理设备,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右端连接有格栅池,所述格栅池的顶端右部安装有格栅机,所述格栅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沉砂池,所述沉砂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厌氧池,所述厌氧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好氧池,所述好氧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混凝沉淀池,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右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消毒池,所述消毒池的右端安装有排水管,所述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的底端均安装有污泥管,所述污泥管的下端安装有泥浆浓缩脱水装置,所述泥浆浓缩脱水装置的右端下部安装有排出管,所述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底端的污泥管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所述第二沉淀池、好氧池的顶端中部分别安装有第二曝气装置和第一曝气装置,所述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的顶端左侧均安装有控制箱,所述第一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内腔中部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中部安装有超声波传感器,两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分别与两组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两组控制箱分别与第一污泥泵、第二污泥泵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为超声波泥位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污泥泵、第二污泥泵均为离心式污泥泵。
优选的,所述污泥管为不锈钢污泥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在沉淀池中设置超声波传感器,依靠预设的超声波传感器与池底的距离为原始值,当污泥沉淀厚度达到一定时,控制箱依靠原始值减去超声波传感器到污泥之间水位的距离就得到了池底污泥的厚度值,当厚度值达到设定的标准时,控制箱启动污泥泵进行排泥,直至超声波传感器返回的数值为原始值,停止污泥泵,本实用排泥效果好,可以使的污泥池中的污泥排彻底,且无需人工判定,准确性高,降低人力使用,提高自动化生产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沉淀池正视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峰,未经张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011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