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80908.7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0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文东辉;邹一岚;蔡东海;王扬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41/06 | 分类号: | B24B41/06;B24B29/02;B24B41/04;B24B55/00;B24B47/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抛光液 本实用新型 抛光工具 抛光装置 圆柱辊子 电机座 密封套 线性液 液动压 动压 电机 高速回转运动 第一联轴器 负面作用 工件表面 工件加工 工件载盘 滚珠丝杠 滑动导轨 抛光过程 抛光效果 丝杠螺母 线性分布 浸没 夹持器 均匀性 联轴器 摩擦热 容器箱 工作台 滑块 磨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包括往复运动部分和高速旋转部分,往复运动部分包括抛光液容器箱、滑动导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座、第一联轴器、第一密封套、滚珠丝杠、丝杠螺母、滑块、工作台、工件载盘和夹持器,高速旋转部分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座、第二联轴器、第二密封套和圆柱辊子,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抛光液浸没抛光工具的方式,有利于降低抛光过程中摩擦热带来的负面作用;采用的液动压抛光工具为圆柱辊子,通过其高速回转运动带动抛光液内的磨粒不断冲击工件表面,能有效产生线性分布而且均匀的液动压效应,杜绝了同一工件不同部位所受到的抛光效果不一的问题,提高了工件加工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抛光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抛光加工时的液体动压力有利于工件表面材料的去除,但在进行液动压抛光时抛光工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所形成的液体动压力普遍存在压力不足以及不均匀的现象,导致液动压抛光所需的时间比较久。
传统的液动压抛光装置常用的是一种圆盘形抛光工件载盘,这种圆盘形抛光载盘存在一些设计缺陷,比如由于工件是沿载盘径向贴片的,因此在载盘转动时,工件各处的线速度有差异,所受到抛光液的冲刷效果不同,因此会造成同一工件不同部位所受到的抛光效果不一,并且载盘运转时工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液动压抛光装置中工件在回转运动方式下沿直径方向线速度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既能够实现高效率抛光加工、又可以实现抛光过程中液动压压力场均匀化的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包括往复运动部分和高速旋转部分,所述往复运动部分包括抛光液容器箱、滑动导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座、第一联轴器、第一密封套、滚珠丝杠、丝杠螺母、滑块、工作台、工件载盘和夹持器,所述工件载盘通过夹持器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工作台的底部,所述丝杠螺母固定在工作台上,丝杠螺母套装在所述滚珠丝杠上,滑块套装在所述滑动导轨上,所述滑动导轨和滚珠丝杠平行设置,滑动导轨固定在抛光液容器箱内的底部,所述滚珠丝杠穿过抛光液容器箱的一侧且通过第一联轴器连接第一电机,滚珠丝杠和抛光液容器箱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套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电机座固定在抛光液容器箱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工作时通过第一联轴器带动滚珠丝杠转动,滚珠丝杠转动时带动由丝杠螺母、工作台、滑块、工件载盘和夹持器组成的整体沿着滑动导轨进行往复进给运动;所述高速旋转部分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座、第二联轴器、第二密封套和圆柱辊子,所述圆柱辊子垂直于所述滚珠丝杠设置且设置在所述抛光液容器箱内部,圆柱辊子的一端穿过抛光液容器箱的另一侧壁且通过第二联轴器连接第二电机,所述圆柱辊子和抛光液容器箱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套连接,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电机座固定在抛光液容器箱的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机工作时通过第二联轴器带动所述圆柱辊子做高速旋转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导轨包括第一滑动导轨和第二滑动导轨,第一滑动导轨和第二滑动导轨并列设置且分布在抛光液容器箱内部底面的两侧,工作台下方固定的滑块也设置有与第一滑动导轨相配合的第一滑块和与第二滑动导轨相配合的第二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滚珠丝杠的一端通过固定在抛光液容器箱底部的第二支撑座支撑,滚珠丝杠的另一端通过靠近该端且固定在抛光液容器箱底部的第一支撑座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滚珠丝杠和第一密封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圆柱辊子与第二密封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辊子设置在所述工件载盘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辊子与安装在工件载盘上方的抛光工件之间的间距小于1mm。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辊子与安装在工件载盘上方的抛光工件之间的间距控制在20~100μ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809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试块打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非金属材料切割机的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