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3821.7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29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知时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14 | 分类号: | E04H6/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马俊芳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东丽区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停车设备 水平循环 出入口 外导轨 支撑轮 本实用新型 连接板 内导轨 导轨 智能 链条 闭环 导向装置 确保设备 上下两层 轴承连接 主体框架 载车板 车板 车库 交换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停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所述主体框架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内导轨和外导轨,所述外导轨A与所述外导轨B之间安装有支撑轮导轨,所述载车平台顶部的一端安装有两个支撑轮,所述支撑轮沿所述支撑轮导轨、内导轨和外导轨运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链条,所述链条上固定有载车板连接板,所述载车板连接板与所述载车平台的轴承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水平循环车库地上安装,可实现多出入口设计,上下两层交换为圆弧式路径,并采用闭环导向装置,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停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水平循环立体车库一般适用于地下,上下两层交换为垂直升降模式,其缺陷在于设备一层载车板距地面高,一层载车板无法直接上下车,设备一般有一个或两个出入口,存取车高峰时速度较慢,设备安装局限性较大。
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水平循环车库地上安装,可实现多出入口设计,上下两层交换为圆弧式路径,并采用闭环导向装置,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水平循环车库地上安装,可实现多出入口设计,上下两层交换为圆弧式路径,并采用闭环导向装置,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所述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包括主体框架、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的传动机构和设置在所述传动机构上的载车平台,所述主体框架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内导轨和外导轨,记为内导轨A、外导轨A、内导轨B和外导轨B,所述外导轨A与所述外导轨B之间安装有支撑轮导轨,所述载车平台顶部的一端安装有两个支撑轮,所述支撑轮沿所述支撑轮导轨、内导轨和外导轨运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链条,所述链条上固定有载车板连接板,所述载车板连接板与所述载车平台的轴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包括相互固定的立柱、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之间安装有斜拉筋,所述主体框架上安装有用于固定所述传动机构的链轮支撑。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的两侧设有中间纵梁。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内导轨和外导轨通过内导轨支撑和外导轨支撑固定在主体框架上,记为内导轨支撑A、外导轨支撑A、内导轨支撑B和外导轨支撑B。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轮和轴承被固定在支撑横梁上,两个所述支撑横梁之间设有悬梁轴,载车板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支撑横梁固定。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载车板的车轮前端设有止车挡。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链条安装在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所述链条上设有滚子,所述滚子沿所述上导轨与下导轨运动,所述上导轨与下导轨通过轨道连接板连接,所述链条一端设有链条支撑板。
在上述的多出入口式水平循环智能立体停车设备中,进一步的,所述链条通过链轮驱动,所述链轮包括传动链轮和从动链轮B,减速电机驱动所述传动链轮和传动连接轴转动,所述传动连接轴通过从动链轮A驱动所述从动链轮B带动另一侧链条转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知时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知时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3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