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列间热管室内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670373.5 | 申请日: | 2017-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0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辉;冯剑超;庞晓风;任聪颖;李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纳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3/30;F24F13/00;F24F11/89;F24F13/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0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换热器 中间换热器 热管室内机 制冷剂泵 储液罐 氟利昂 本实用新型 室外自然 机房 连通 冷却 制冷剂 制冷剂液体 保障系统 出口连接 传统重力 加强系统 间接换热 冷却机组 系统安全 运行稳定 制冷工质 自然冷源 驱动力 吸收机 冷源 排热 热管 无水 服务器 蒸发 室外 室内 引入 进口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列间热管室内机,包括热管换热器、制冷剂泵、储液罐,热管换热器的进口通过管路与制冷剂泵连通,制冷剂泵通过管路与储液罐连通,储液罐通过管路引入直接经室外自然冷源冷却或经中间换热器冷却的制冷剂液体至热管换热器,工质在热管换热器内吸收机柜服务器排热后蒸发,通过与热管换热器出口连接的管路流至室外自然冷却机组或中间换热器中,热量直接或由中间换热器间接换热转移出机房。本实用新型的列间热管室内机,在传统重力热管基础上,能加强系统驱动力,保障系统运行稳定、适用性广;室内工质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工质,室外可直接利用自然冷源或通过中间换热器间接利用水或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系统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房排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间热管室内机。
背景技术
机房内机柜服务器集成密度越来越高,服务器的发热量越来越大,为了保证高散热密度机房内服务器工作在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下,目前高散热密度机房排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目前高散热密度机房排热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
其一是精密空调精确送风,该方式机房室内采用风道将精密空调的冷风直接引至服务器机柜,主要优点是实现了冷风直接引至服务器机柜,使机柜服务器进风处于较理想的低温状态下,缺点是风机需要选用可以克服风道阻力的大压头风机,因此风机功耗较大,随之带来了精密空调功耗较大;另外,采用该方式排热,一方面因风道中的冷量分配不均,不能有效解决机房局部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因机房内服务器机柜排风口距离精密空调回风口远近不同,容易产生远距离机柜排风回风不畅而使机房局部环境温度高于设定值的局部热点问题。
其二是采用机械制冷的列间空调的方式,列间空调布置在两台机柜的中间,实现就近制冷。列间空调因布置在两台机柜之间,所以较精密空调相比,其送风传输距离近,无需选用功耗大的大压头风机,也因靠近热源制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房内局部热点问题。但因采用机械制冷方式,故为追求更好的能效比,需同时考虑风机、压缩机的功耗。
其三是采用制冷柜门替代机房内机柜的前后门板的排热方式,采用制冷柜门分为采用水冷换热器制冷柜门和采用氟利昂热管换热器制冷柜门方式,两种方式都实现了靠近服务器热源从而就近冷却的效果,因水冷换热器制冷柜门会有水引入机房的缺点,所以采用氟利昂热管换热器制冷柜门方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两种方式都需要将换热器集成于服务器机柜门板上,此时门板重量的增加对机架承重和门铰链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除如上三种排热方式外,利用重力驱动的列间热管产品因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等优势,在机房排热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应用时,需要注意列间热管室内机与室外冷凝端高度差满足重力驱动力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列间热管室内机,在传统重力热管基础上,能加强系统驱动力,保障系统运行稳定、适用性广;室内工质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工质,室外可直接利用自然冷源或通过中间换热器间接利用水或氟利昂类制冷剂,无水进入机房,系统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列间热管室内机,所述列间热管室内机与服务器机柜间隔放置于机房的封闭冷通道或热通道区域内,所述列间热管室内机包括主体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的风机、热管换热器、制冷剂泵、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框架包含主体框架本体、进风侧门板、出风侧门板,且所述进风侧门板、出风侧门板均开设通风孔;
所述热管换热器包含进口、出口;
所述热管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输出经过加热后的制冷剂气体;
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制冷剂泵连通;
所述制冷剂泵通过管路与所述储液罐连通;
所述储液罐通过管路引入经过冷却后的制冷剂液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纳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纳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03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