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68769.6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62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孙连泽;董天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C7/32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汪洋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混凝土 透水路面 雨水 渗入 本实用新型 基层 细沙 地下 路基 道路建筑 高压水洗 环境噪声 孔隙堵塞 排水管道 透水面层 向下延伸 扬尘污染 易维护性 对齐 孔隙率 细沙层 硝态氮 排出 吸附 吸音 预埋 生态平衡 下沉 地基 水路 地下水 污染物 错位 铺设 土壤 贯穿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属于道路建筑技术领域。包括自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是透水面层、细沙层、基层和路基四部分,基层中设有若干个错位对齐的透水混凝土柱,透水混凝土柱由上至下贯穿基层并向下延伸至路基中,使雨水快速渗入地下;基层上铺设一层细沙,用来降低雨水中含量过高的硝态氮;在细沙与基层之间预埋有若干排水管道,用以排出不能及时渗入地下的雨水。本实用新型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又能避免地基下沉;本透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具有吸音作用,可减少环境噪声;且本透水路面大量的空隙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减少扬尘污染;其具有易维护性,只需高压水洗,即可处理孔隙堵塞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应以保护生态优先,最大程度上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首先,建设海绵城市必须有“海绵体”,通过有效地方式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过去,城市建设盲目的追求高楼大厦以及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现在,不仅要尊重城市已有的山水格局,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池塘、沟渠等“海绵体”使其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的手段逐步修复已经受到了破坏的“海绵体”。
其次,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建筑设施改造成为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体”。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为了突出城市景观,不仅将绿地都建得高出周围,而且路面、街面铺设采用的都是水泥、沥青和地面砖,透水性极差。在下雨时,往往都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而不是往绿地里流,使得绿地不能涵养水和吸尘,而且得不到最好的雨水浇灌和肥料滋养。如果采用大量的透水铺装材料使其变成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透水街面,城市的地下将能储存非常可观的地下水量,以供绿地灌溉。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应该增设一定规模的“海绵体”。结合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情况,增强河湖的调蓄能力,使城市能正常排水、蓄水。有目标的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能力。在街道、广场等地面采用透水铺装,进一步实现海绵城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能够实现一种透水、排水性能好,结构简单,强度高,且便于施工的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能够解决海绵城市蓄水、排水及其施工等难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包括路基、基层、透水面层、细沙层、排水管、透水混凝土柱和排水槽,自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是透水面层、细沙层、基层、路基,所述透水混凝土柱提前预制,在基层钻孔并安装进透水混凝土柱,透水混凝土柱顶部与基层顶端平齐并贯穿基层、延伸进路基。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面层下铺有细沙层,用以降低雨水中含量过高的硝态氮。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混凝土柱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混凝土柱呈错位对齐排列,且两个柱之间距离为1~2m。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混凝土柱直径为5~10cm,长度为25~30cm。
进一步地,所述细沙下埋有排水管,两个排水管之间的距离为10~15m,且排水管与排水槽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687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