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基准电压源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59455.X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24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罗妃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中广芯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3/26 | 分类号: | G05F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夏静洁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带隙基准 高压启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 电流源电路 电压检测 分压结构 高压基准 核心电路 电压源 电阻 高压PMOS管 高压电源 基准电流 基准电压 启动电阻 输出电阻 输入供电 依次串联 漏电流 减小 矫正 匹配 电路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基准电压源,包括:高压启动电路、高压带隙基准核心电路、电压检测分压结构和电流源电路;高压启动电路包括高压PMOS管M8、M9、M10和一启动电阻R2,电流源电路包括PMOS管M11、M12和NMOS管M16、M17、M18、M19,高压带隙基准核心电路包括PMOS管组、NMOS管组、基准电流设置电阻R1、PNP三极管Q1、Q2、Q3、电阻R3和NMOS管M15,电压检测分压结构包括输出电阻依次串联连接的R4、R5、R6、R7、R8和R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匹配精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可满足高压电源输入供电要求,无需额外修调电路矫正基准电压值,同时减小漏电流,节约了修调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基准电压源。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高压40V半导体工艺设计电压基准源,通常由于高压CMOS器件存在较大失配和寄生PN结漏电等原因造成基准电压存在较大偏差,需要额外增加修调电路进行矫正,且增加芯片在量产复杂度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基准电压源,采用低压CMOS器件设计高压输入的基准电压源,增强镜像电流源匹配精度,可满足高压电源输入供电要求,同时匹配精度得到极大提升,无需额外修调电路矫正基准电压值,同时减小漏电流,节约了修调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基准电压源,包括:高压启动电路、高压带隙基准核心电路、电压检测分压结构和电流源电路;所述高压启动电路包括高压PMOS管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第十晶体管M10和一启动电阻R2,所述第八晶体管M8、所述第九晶体管M9和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源极和衬底均与供电电压端相连,所述第八晶体管M8的漏极与所述启动电阻R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所述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与所述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和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漏极相连;所述电流源电路包括PMOS管第十一晶体管M11、第十二晶体管M12和NMOS管第十六晶体管M16、第十七晶体管M17、第十八晶体管M18、第十九晶体管M19,所述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源极和衬底、所述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源极和衬底均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相连,所述第十一晶体管M11和所述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栅极均与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相连;所述高压带隙基准核心电路包括PMOS管组、NMOS管组、基准电流设置电阻R1、PNP型的三极管AQ1、三极管BQ2、三极管CQ3、第三电阻R3和NMOS管第十五晶体管M15,所述PMOS管组由PMOS管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PMOS管M4、第十三晶体管M13和第十四晶体管M14组成,所述NMOS管组由第四NMOS管M4a、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和第七晶体管M7四个NMOS管组成,所述第一晶体管M1和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和衬底、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M3和所述第四PMOS管M4的衬底均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所述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均与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与所述第四PMOS管M4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M4的栅极和所述第四NMOS管M4a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四NMOS管M4a的栅极、所述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M4的漏极均与所述启动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NMOS管M4a的源极与所述第六晶体管M6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所述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所述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相连,所述基准电流设置电阻R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晶体管M6的源极和所述三极管AQ1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七晶体管M7的源极与所述三极管BQ2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四NMOS管M4a、所述第五晶体管M5、所述第六晶体管M6、所述第七晶体管M7的衬底和所述三极管AQ1、所述三极管BQ2的基极和集电极均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三晶体管M13和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衬底均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相连,所述第十三晶体管M13、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栅极均与所述第四PMOS管M4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漏极和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五晶体管M15的衬底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源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三极管CQ3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CQ3的基极和集电极均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源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的连接端作为恒温基准电压源端;所述电流源电路的NMOS管中,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栅极、所述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漏极和栅极均与所述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源极、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漏极、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和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栅极之间相连,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六晶体管M16、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17、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8、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19的衬底和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8、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源极均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漏极作为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检测分压结构包括输出电阻依次串联连接的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R4和所述第五电阻R5的连接点V1、所述第五电阻R5和所述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V2、所述第六电阻R6和所述第七电阻R7的连接点V3、所述第七电阻R7和所述第八电阻R8的连接点V4、所述第八电阻R8和所述第九电阻R9的连接点V5分别作为分压输出电压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中广芯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中广芯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594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分布式构架的光伏MPPT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旋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