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透水混凝土道路以及混泥土道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56900.7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28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喻荣玲;蒋定;张大忠;张文锐;袁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赛德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14 | 分类号: | E01C7/14;E01F5/00;E01C1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553028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通道 预设 透水混凝土层 透水混凝土 方向间隔 排水层 排水孔 竖直 混泥土道路 排水部 连通 本实用新型 交通建筑 依次设置 有效地 积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透水混凝土道路以及混泥土道路,涉及交通建筑领域。透水混凝土道路沿第二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排水层、第二排水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第一排水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排水通道。第二排水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排水通道,第二排水通道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排水通道之间。第一透水混凝土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排水孔,竖直排水孔与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连通。第二透水混凝土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交叉排水部,交叉排水部与竖直排水孔连通。该透水混凝土道路有效地解决市区内内涝积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道路以及混泥土道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了显著提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地面的不透水面分布比率的不断上升。城市常见的地表材料大多为混凝土、花岗岩、瓷砖等硬化路面材料,但它们的不透水性和不透气性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路面降雨产流量增大,洪流系数明显偏大,降雨产生的地面洪流由于无法渗入地下而形成市区内涝积水灾害。同时,由于自然降水不能通畅地渗入地下,破坏了大自然的水循环,浪费了日益紧张的天然淡水资源,影响了地表植物的生长,同时还会造成城市生态恶化的“热岛效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道路,该透水混凝土道路有效地解决市区内内涝积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道路,该混凝土道路有效地解决市区内内涝积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透水混凝土道路,包括:
第一排水层,第一排水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排水通道;
第二排水层,第二排水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排水通道,第二排水通道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排水通道之间;
第一透水混凝土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排水孔,竖直排水孔与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连通;
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第二透水混凝土层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交叉排水部,交叉排水部与竖直排水孔连通;
第一排水层、第二排水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透水混凝土层沿第二预设方向依次设置。
发明人设计了上述透水混凝土道路,用于解决城市内涝积水的问题:
透水混凝土道路沿第二预设方向,即,地面的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排水层、第二排水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透水混凝土层。其中,第二透水混凝土层靠近处于地表,为行人、行车起支撑作用,为了提高渗透率,使得地表的积水快速的流入该透水混凝土道路中,第二透水混凝土层设置有多个交叉排水部,通过设置交叉排水部使得水流顺着交叉排水部的内壁流入,延缓水流的速度,降低水流对道路的磨损度。水流经过第二透水混凝土层后进入第一透水混凝土层,由于交叉排水部连通竖直排水孔,从而水流流入竖直排水孔。为收集积水,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由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透水混凝土层收集的水将进入第一排水层、第二排水层中,最终通过设置于第一排水层中的第一排水通道和设置于第二排水层的第二排水通道进入地下水或者城市污水系统中,通过第一排水层和第二排水层能够尽可能的分担内涝积水的压力,使得积水能够有效、高效地进行收集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交叉排水部包括第一排水部和第二排水部,第一排水部和第二排水部交叉设置;
第一排水部和第二排水部分别贯穿第二透水混凝土层沿第二预设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水城钢铁(集团)赛德建设有限公司,未经首钢水城钢铁(集团)赛德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569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