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内置公用流道的液流电池电堆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652407.8 | 申请日: | 2017-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2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 发明(设计)人: | 江杉;张华民;马相坤;杨振坤;高涛;王紫雪;费砚志;姜宏东;刘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融科储能装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8/2455 | 分类号: | H01M8/2455;H01M8/2465;H01M8/249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器 流道口 分支流道 电极框 流道 外置 液流电池电堆 本实用新型 分流器主体 公用 连接头 电堆 内置 道口 密封可靠性 析出 电池效率 多段结构 空腔形成 连接软管 漏电电流 密封连接 使用寿命 数量确定 软管 单电池 电解液 分体式 进液流 输液口 延伸处 主管路 段数 液流 自带 主管 支流 灵活 外部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无内置公用流道的液流电池电堆,流道口设置在电极框外部,所述流道口位于电极框分支流道的延伸处;所述流道口通过软管与外置分流器密封连接;所述流道口包括进液流道口和出液流道口;外置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所述分流器主体内为空腔形成主管路;主管路上设有输液口;主管路上设有若干个分流器分支流道;分流器分支流道上设有分流器分支流道连接头、分流器分支流道连接头连接软管。本实用新型电堆取消公用流道,减少了漏电电流,防止电解液的析出,提高了电池效率和使用寿命;电极框自带流道口配合外置分流器的方法,提高了电堆的密封可靠性;分流器可以采用分体式多段结构,根据单电池的数量确定分体段数,灵活高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无内置公用流道的液流电池电堆。
背景技术
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是将多个单电池串联而成,电解液通过单电池的公用流道流入每节单电池中。因为公用流道的存在,电池的结构性部件(电极框、面密封等)和关键材料(离子膜、双极板等)上都需要进行打孔,电解液通过这些孔连成的公用流道流入每节单电池中,该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1、公用流道的存在导致电池产生了额外的漏电电流,影响电池的效率;
2、公用流道的存在导致多种电池部件需要进行打孔,打孔后的部件强度会下降,在紧堆力的作用下容易破碎,造成电堆的内外漏;
3、上述打孔后的各部件的孔截面会直接和酸性电解液接触,导致部件截面被腐蚀氧化,影响使用寿命;
4、上述打孔处的密封难度较大,如果一旦出现部件错位、公差过大、预紧力下降等情况,很容易造成电堆的内外漏;
5、打孔会增加工序,耗费工时,造成原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无内置公用流道的液流电池电堆,取消公用流道,减少了漏电电流,防止电解液的析出,提高了电池效率和使用寿命;电极框自带流道口配合外置分流器的方法,提高了电堆的密封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无内置公用流道的液流电池电堆,取消原有公用流道设计,流道口设置在电极框外部,整体通过注塑进行成型;所述流道口位于电极框分支流道的延伸处;电极框流道口延伸处可以采用竹节式、螺纹式、光滑式等方式;所述流道口通过软管与外置分流器密封连接;所述流道口包括进液流道口和出液流道口;
外置分流器采用雕刻或注塑成型方式;外置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所述分流器主体内设有主管路;所述主管路上设有输液口;所述主管路上设有若干个分流器分支流道;所述分流器分支流道上设有分流器分支流道连接头、所述分流器分支流道连接头连接软管。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流器主体为一体式。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流器主体为分体式;由多个分流体块通过密封圈配合螺杆拧紧方式进行组合密封,构成分流体主体;所述分流体块设有1-3个分流器分支流道。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液流道口包括正极进液流道口和负极进液流道口;所述出液流道口包括正极出液流道口和负极出液流道口。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置分流器至少有4个,分别为正极电解液输入外置分流器、正极电解液输出外置分流器、负极电解液输入外置分流器、负极电解液输出外置分流器。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分流器主体外部设有固定螺栓孔;使用螺栓通过分流器固定螺栓孔将分流体与电堆端板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分流器分支流道连接头通过摩擦焊接或胶水粘接或超声焊接与分流器分支流道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融科储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融科储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524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