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乘用车的后保险杠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7893.4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44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晏培杰;邓金春;张辉;李丹阳;王宁;马越峰;夏常富;王玲杰;毕若凌;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型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保险杠 乘用车 本实用新型 日字形结构 截面形状 矩形材料 纵向弯曲 功能化 加强筋 轻量化 稳固性 辊压 弯折 焊接 钢板 产品结构 外围 替代 | ||
一种乘用车的后保险杠,其为型材,截面形状为一个日字形结构,包括外围矩形材料和中部加强筋,其为一钢板由两端向一侧多次弯折、焊接而成;且,所述型材纵向弯曲。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固性;后保险杠辊压型材因质量好,一件替代原有多件结构,实现轻量化和功能化的集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乘用车的后保险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传统乘用车的后保险杠所用的型材结构基本都是通过点式焊接或高频焊接而成,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辊压型材成形和焊接工艺水平的限制,也因为乘用车的后保险杠属安全件,其力学性能是其关键因素,对操作工时和零件重量并不敏感。而该类点焊型材由于生产技术门槛低,采购方便且价格便宜,故对成本控制有一定好处。
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行,车辆轻量化法规愈发严苛,传统的点焊钢型材已经不再适应于乘用车的轻量化要求和成本控制要求,这就促进采用高强钢甚至超高强钢作为其产品的原材料,再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制造,以达到材料轻量化和结构轻量化的双重效果。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成本也逐年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被先进的自动化集成生产替代。而国内乘用车近几年来正全速与国际同行业接轨竞争,为达到减轻车身重量、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目的,乘用车身对能将结构件与功能件相结合为一体的轻量化精密异型材的呼声越来越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的后保险杠,保证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固性;特别是,所述后保险杠辊压型材由一件替代原有多件结构,实现轻量化和功能化的集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乘用车的后保险杠,其为型材,其截面形状为一个日字形结构,包括外围矩形材料和中部加强筋,其为一钢板由两端向一侧多次弯折、焊接而成;且,所述型材纵向弯曲。
优选的,所述日字形结构为钢板由一侧多次弯折形成口字形结构,另一侧多次弯折并与口字形结构焊接形成闭合型日字结构截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后保险杠辊压型材产品截面形状近似为一个“日”字形结构,通过双激光焊接将产品中部的加强筋与外围矩形材料结合,增加产品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满足在保证本产品的结构强度和安装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减薄降重,降本增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传统乘用车的后保险杠辊压型材,例如本实用新型产品所替代的原有零件结构,采用DP780或DP980级别的钢材原料,在辊压成形后,通过点式焊接或高频焊接而成,原规格为120*68*2.0*1169mm的方矩形管,现采用本实用新型产品后,其效果如下:
1、材料轻量化,本实用新型产品采用DP1180级别材料,实现产品厚度由2.0mm降低至1.4mm的减薄降重效果,同时应用首创的辊压+在线激光焊接工艺,实现DP1180级别材料的闭口型材产品的连续生产。
2、结构轻量化,本实用新型产品截面结构为“日”字形,中部的加强筋使产品在强度和刚度不降低的情况下实现进一步减薄降重。
3、质量稳定,传统工艺要实现相似的“日”字形结构,需要采用两个方矩管进行离线人工焊接,生产效率低、产品精度低、品质不稳定、外观质量差,同时本实用新型产品为保险杠,属于安装件,需要通过螺栓安装在车身后端,以保护车身及乘客人身安全,传统辊压工艺的安装孔需离线成形,精度和效率都较低。结构优化后产品多件合一,精简工序,能够实现全自动在线生产,生产效率高、安装精度高,外观效果好。
综上,本实用新型产品零件原重5.90Kg/m,结构优化后总重4.82Kg/m,减重18%,达到优秀的轻量化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型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型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78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防撞缓冲装置
- 下一篇:碰撞吸能装置、前纵梁、车架以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