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河道漂浮污泥截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3675.3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7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定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滴滴节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黄少波;奚华保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网 污水处理厂 河道 集泥池 排口 本实用新型 污泥截留 过滤膜 絮凝池 溢流堰 池体 漂浮 分流出水管 二次处理 两侧延伸 排水通道 抽泥泵 抽水泵 处理量 污染量 出水 分隔 封顶 水体 体内 铺设 衔接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漂浮污泥截留装置,包括位于河道旁侧的污水处理厂排口,以及不封顶的池体,池体沿污水处理厂排口的两侧延伸分布,池体内沿出水方向通过第一溢流堰分隔为絮凝池和集泥池,污水处理厂排口通过若干个分流出水管与絮凝池连接,所述集泥池与河道通过第二溢流堰衔接;集泥池内设有呈V形分布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下方的池底两侧设有排水通道,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的池底铺设有过滤膜并设有抽泥泵,过滤膜通过管路及抽水泵与河道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污水处理厂排入河道的水体及时进行二次处理,在雨季亦可以满足较大的处理量,充分减少了污水处理厂排放河道的总污染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是一种河道漂浮污泥截留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漂浮污泥是导致河道污染重灾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的漂浮污泥排量约5%,漂浮污泥是固体或流体状物质,其中的固体成分主要包括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是以有机成分为主的混合物,多为黑色,较大面积出现时会使水质恶化,须及时打捞脱干,进行固废物处理或送垃圾发电厂焚烧。
近年来随旱季截流,污水厂负荷倍增,不但影响处理质量,还将絮凝的大量污染物(污泥)排往河道;同时污水处理厂是恒定的处理单元,在雨季进水冲击,雨量超出处理量的时候,雨水、污水会一起排出,不可控制。例如:合肥市南淝河上游,望塘污水处理日处理量18万m³,实际处理量21-26万m³/日,遇到雨季更增加约1-10倍甚至更大处理量。目前针对污水处理厂排水的河道治理水质标准一直难以控制,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污水处理厂排水的二次处理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漂浮污泥截留装置,对污水处理厂排入河道的水体及时进行二次处理,在雨季亦可以满足较大的处理量,充分减少了污水处理厂排放河道的总污染量。
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采用如下方案:
河道漂浮污泥截留装置,包括位于河道旁侧的污水处理厂排口,还包括不封顶的池体,所述池体沿污水处理厂排口的两侧延伸分布,池体内沿出水方向通过第一溢流堰分隔为絮凝池和集泥池,所述污水处理厂排口通过若干个分流出水管与絮凝池连接,所述集泥池与河道通过第二溢流堰衔接;所述集泥池内设有呈V形分布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溢流堰和池底相接,且第一过滤网的下方于池底的两侧设有两个与河道连接的第一排水通道;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溢流堰和池底相接,且第二过滤网的下方于池底两侧设有两个与河道连接的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的池底铺设有过滤膜并设有用于将池底内污泥抽出的抽泥泵,所述过滤膜通过管路及抽水泵与河道连接。
进一步,所述抽泥泵通过管路连接有污泥池,所述污泥池内通过二次抽泥泵及管路连接有污泥压干机,所述污泥压干机连接有出泥绞龙。
进一步,所述第二溢流堰的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针对污水处理厂排口的出水量较大,将出水通过若干个分流出水管引入絮凝池内,污水先经过一级絮凝处理;然后随絮凝池内的进水量增大,污水通过第一溢流堰溢流至集泥池中,通过第一过滤网的拦截,经絮凝产生的漂浮污泥及小部分水沿第一过滤网在水力作用下滑落至池底,大部分水从两侧的第一排水通道排出至河体;同时池底铺设过滤膜,在抽水泵的吸力下,膜产生负压,将池底的水体吸入排往河道,膜的孔径极小,絮凝的污染物不能通过;到达一定量和含水率时,通过抽污泵工作将污泥排出;当雨季排水量增大时,水体通过第二过滤网及其下方的第二排水通道同时开设过滤排出,水体流量特点大时亦可以通过第二溢流堰直接溢流排放至河道。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靠,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厂排水处理量不足的难题,减少了河道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滴滴节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滴滴节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36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