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进气格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3325.7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9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干能强;王显;金灿灿;蓝建华;钟令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8 | 分类号: | B60K11/08;B60K11/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唐锡娇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格栅 主动叶片 从动叶片 传动连杆 导风框 格栅电机 进气格栅 控制器 转动 车身电子稳定 本实用新型 电喷控制器 空调控制器 系统电连接 发动机舱 控制器电 智能 热平衡 风阻 整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进气格栅装置,包括格栅控制器、格栅本体、格栅电机、传动连杆、若干块主动叶片和若干块从动叶片,格栅电机与格栅控制器电连接;所有的主动叶片都安装在格栅本体下部,所有的从动叶片都安装在格栅本体上部,传动连杆的下部与所有的主动叶片连接、上部与所有的从动叶片连接,格栅电机带动主动叶片转动,主动叶片带动传动连杆运动,传动连杆带动从动叶片转动;格栅本体的前侧安装有第一导风框和第二导风框,第一导风框围在所有的从动叶片之外,第二导风框围在所有的主动叶片之外;格栅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与空调控制器、电喷控制器、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电连接。该装置能在满足发动机舱热平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整车风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外饰及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进气格栅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的前保险杠的进气开口(即进气格栅)为固定结构,无法调节进入发动机舱的进气量,需频繁使用风扇或节温器来实现机舱热平衡,保证发动机工作效率。当环境温度较高或发动机负荷过大,发动机水温会逐渐升高,当发动机水温超过约95℃时,电喷控制器会启动风扇以增加散热能力,降低发动机水温,而风扇开启后会增加整车油耗、降低整车NVH性能。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发动机启动后只能通过关闭节温器加速发动机水温,水温上升到发动机最佳水温工况的速度较慢,加大了冷机燃油消耗。另外,在车速较高或发动机负荷较小时,较小的进风量也能满足机舱热平衡需求,原车的进气开口会使多余的空气进入机舱,增大了整车风阻。
CN203485742U公开了一种智能进气格栅,其能根据发动机水温调整进气格栅的进气角度(即叶片开度),但是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降低整车风阻效果不明显;(2)只根据发动机水温调整进气格栅的进气角度,控制不够精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进气格栅装置,以在满足发动机舱热平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整车风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进气格栅装置,包括格栅控制器、格栅本体、格栅电机、位于格栅本体后侧中部的传动连杆、若干块主动叶片和若干块从动叶片,所述格栅电机安装在格栅本体下侧中部且与格栅控制器电连接;所有的主动叶片都安装在格栅本体下部,与格栅电机配合并能在格栅电机的带动下转动;所述传动连杆的下部与所有的主动叶片连接并能在所有的主动叶片的带动下运动,所有的从动叶片都安装在格栅本体上部,与传动连杆的上部连接并能在传动连杆的带动下转动;所述格栅本体的前侧安装有第一导风框和第二导风框,所述第一导风框围在所有的从动叶片之外(即第一导风框将所有的从动叶片包围在其中),第一导风框与前保险杠的上格栅装配孔的边缘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二导风框围在所有的主动叶片之外(即第二导风框将所有的主动叶片包围在其中),第二导风框与前保险杠的下格栅装配孔的边缘轮廓相匹配;所述格栅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与空调控制器电连接,获取空调状态信号;所述格栅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与电喷控制器电连接,获取电源档位、发动机状态、发动机负荷和发动机水温信号;所述格栅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即ESP)电连接,获取车速信号。
所述智能进气格栅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的环境温度传感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与格栅控制器电连接,将检测的发动机舱内的环境温度发送给格栅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1)第一、第二导风框将前保险杠进风引导到进气格栅内,防止了进风从进气格栅四周流入发动机舱,降低整车风阻的效果更好,经实际测试,在车速为100km/h时可降低整车风阻约5%。
(2)格栅控制器根据电源档位、发动机状态、发动机负荷、发动机水温、发动机舱内的环境温度、空调状态、车速来控制主动叶片和从动叶片的开度,进而控制进气量,控制更精准,经实际测试,平均可降低整车油耗约1%。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轴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33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进气量调节机构
- 下一篇:一种智能控制大客车发动机舱门格栅的格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