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13817.1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89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潘程远;胡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板 固定孔 下板 中板固定孔 大通孔 小通孔 土木两栖性 选择性试验 白蚁取食 从上到下 固定装置 放料盒 中板条 本实用新型 上板上表面 边缘位置 固定设置 框形结构 首尾相连 依次连接 依次设置 中空的 板条 围合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板、中板和下板,上板上从中心位置到边缘位置依次设置有一个大通孔、至少两个小通孔和至少三个上板固定孔,小通孔均匀位于大通孔四周,上板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中空的放料盒和进蚁盒,进蚁盒位于大通孔正上方,放料盒位于小通孔正上方,中板为至少三个中板条依次首尾相连围合形成的框形结构,每个中板条上都设置有与上板固定孔配合使用的中板固定孔,下板上设置有与中板固定孔配合使用的下板固定孔,固定装置从上到下依次穿过上板固定孔、中板固定孔和下板固定孔,上板、中板条和下板通过固定装置相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蚁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土木两栖性白蚁是指把巢筑于干木、树干中,或埋在土中的木材内,甚至筑于土中的白蚁类群,主要是指鼻白蚁科的乳白蚁属Coptotermes及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白蚁。在我国,土木两栖性白蚁是危害房屋建筑木制结构、古建筑和地下通讯设施的主要种类。目前,防治土木两栖性白蚁的方法主要是诱集喷粉法或者毒饵法,所以筛选白蚁喜食的或有明显诱集效果的饵料至关重要。
在昆虫学领域,研究某种昆虫个体对食物、气味、寄主或天敌的行为选择,往往使用“Y”型管法。同样地,该方法也应用到了白蚁取食行为研究中。但是由于白蚁特殊的生物学习性,如群居性、畏光性(一般不能露天活动,需使用泥土形成蚁路蚁道)和社会性(群体内具不同功能的品级)等,使得“Y”型管法不能很好的模拟自然状态下白蚁的行为方式,试验结果重现差,操作复杂,可视化程度低。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框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板、中板和下板;
所述上板上从中心位置到边缘位置依次设置有一个大通孔、至少两个小通孔和至少三个上板固定孔;所述小通孔均匀位于大通孔四周;所述上板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中空的放料盒和进蚁盒,进蚁盒位于大通孔正上方,放料盒位于小通孔正上方;
所述中板为至少三个中板条依次首尾相连围合形成的框形结构,每个中板条上都设置有与上板固定孔配合使用的中板固定孔;
所述下板上设置有与中板固定孔配合使用的下板固定孔;
固定装置从上到下依次穿过上板固定孔、中板固定孔和下板固定孔,上板、中板条和下板通过固定装置相连;
所述上板、中板和下板围合形成空腔,进蚁盒通过大通孔与空腔连通,放料盒通过小通孔与空腔连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的改进:所述上板上设置有一个大通孔和四个小通孔,大通孔位于上板中心位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板上设置有八个上板固定孔,八个上板固定孔均匀位于上板边缘位置;所述中板包括四个中板条,每个中板条上都设置有两个与上板固定孔配合使用的中板固定孔;所述下板上设置有八个与中板固定孔配合使用的下板固定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蚁盒顶部开口,进蚁盒顶部设置进蚁盒盖;所述放料盒顶部开口,放料盒顶部设置有放料盒盖。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板与所有的中板条都固定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板、中板条和下板都为玻璃板,进蚁盒和放料盒都为玻璃盒。
本实用新型土木两栖性白蚁取食选择性试验装置的技术优势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13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