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06931.1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58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翟旭亚;李武斌;苗岩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川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导体 铝合金 本实用新型 电力电缆 放线系统 放线盘 收线盘 放线 收线 生产工艺 放线过程 人力成本 依次设置 导向轮 无人化 脱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包括沿铝合金内导体行走方向依次设置的放线盘和收线盘,放线盘与收线盘之间设置一级导向轮。本实用新型有助于避免放线过程中,发生铝合金内导体脱卷现象,提高放线及收线效率,实现铝合金内导体的无人化放线及收线,降低人力成本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作为电力输送的主要通道,对于以电力作为基础能源的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缆加工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铜导体材质的日益匮乏,铝合金内导体在电缆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铝合金电力电缆生产加工过程中,铝合金内导体同样需要经过拉丝、退货、绞线、绝缘层及防护层加固等工艺环节,整个加工过程中,需要对铝合金内导体进行频繁的放线及收线作业。现有技术在进行铝合金内导体放线作业时,通常情况下,由于铝合金内导体材质本身硬度较高,在放线过程极易发生铝合金内导体脱卷现象,不利于放线作业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铝合金内导体在经由放线盘进入收线盘的过程中也极易发生偏移,降低了收线效率,在放线及收线工艺段需要增加额外的操控人员进行现场管控,造成极大的人力浪费。
基于以上分析,对现有铝合金电缆放线装置进行技术改进,设计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避免放线过程中,发生铝合金内导体脱卷现象,提高放线及收线效率,实现铝合金内导体的无人化放线及收线,降低人力成本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电力电缆用铝合金内导体放线装置存在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改进,设计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避免放线过程中,发生铝合金内导体脱卷现象,提高放线及收线效率,实现铝合金内导体的无人化放线及收线,降低人力成本浪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沿铝合金内导体(100)行走方向依次设置的放线盘(1)和收线盘(9),放线盘(1)与收线盘(9)之间设置一级导向轮(6);
所述放线盘(1)左侧与放线盘(1)正相对的位置设置定位盘(2),定位盘(2)上通过连接轴分别连接有顶端部限位轮(21)、左侧端限位轮(22)和底端部限位轮(23);顶端部限位轮(21)与放线盘(1)顶部正相对且预设有2~5cm的垂直间隙,左侧端限位轮(22)与放线盘(1)左侧端正相对且预设有2~5cm的横向间隙,底端部限位轮(23)与放线盘(1)底部正相对且预设有2~5cm的垂直间隙;
所述放线盘(1)与一级导向轮(6)之间设置有水平导向筒(5),一级导向轮(6)与收线盘(9)之间靠近收线盘(9)一侧设置有竖向导向筒(8);
所述放线盘(1)右侧与放线盘(1)正相对的位置设置弧形限位挡板(4),放线盘(1)底部设置定位基台(3),定位盘(2)通过竖向支撑立柱固定于定位基台(3)上,弧形限位挡板(4)通过竖向滑杆装配于定位基台(3)上,定位基台(3)上设置有用于竖向滑杆左右滑移的轨道槽,竖向滑杆与轨道槽相接处设置有用于将竖向滑杆与轨道槽锁紧的锁紧螺母(41)。
进一步,所述一级导向轮(6)与竖向导向筒(8)之间设置竖向限位滚轮组件,竖向限位滚轮组件由布设于铝合金内导体(100)两侧的左侧端限位滚轮(71)和右侧端限位滚轮(72)组成。
进一步,所述左侧端限位滚轮(71)与右侧端限位滚轮(72)在铝合金内导体(100)两侧错位分布。
进一步,所述水平导向筒(5)设置为陶瓷套筒结构。
进一步,所述竖向导向筒(8)设置为陶瓷套筒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工艺段的铝合金内导体放线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川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省川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06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