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气水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86048.0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2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赵雅芳;许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康达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26;G01N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元弘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62 | 代理人: | 孙东风 |
地址: | 215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腔室 隔板 分离器本体 采样气体 第一腔室 腔室 进气口 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 气水分离器 变色硅胶 水汽 连接孔 室内 顶部设置 顶端设置 急速冷却 快速分离 气水分离 竖直设置 智能 出气口 冷凝器 智能化 分隔 加热 检测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气水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分离器本体通过两块竖直设置的隔板,将分离器本体分隔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隔板上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之间的隔板上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腔室顶部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位于第一腔室内的加热器连接,加热器与冷凝器连接;在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内设置有变色硅胶;在第三腔室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采用先加热再急速冷却的方式,快速分离采样气体中的水汽,同时配合变色硅胶,一方面能够对采样气体进行进一步干燥,另一方面能够检测采样气体中含有的水汽,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气水分离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气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在对污染气体进行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气水分离器去除采样气体中过多的水汽。因为湿热的水汽直接进入检测仪器,一方面会影响检测结果,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会损害检测仪器,影响检测仪器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气水分离器采用密封的箱体结构,在密封箱体内放置干燥剂,并在箱体结构顶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上述气水分离器存在采样气体只与干燥剂上面表面接触,接触面积小,干燥效果差,同时无法观察采样气体经干燥后是否还含有过量的水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气水分离器,采用先加热再急速冷却的方式去除水汽,同时配合变色硅胶,解决了现有的气水分离器存在采样气体只与干燥剂上面表面接触,接触面积小,干燥效果差,同时无法观察采样气体经干燥后是否还含有过量的水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气水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所述分离器本体为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长方体密封箱体结构,通过两块竖直设置的隔板,将所述分离器本体分隔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所述隔板上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之间的所述隔板上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顶部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加热器连接,所述加热器与冷凝器连接;在所述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内设置有变色硅胶,填充的所述变色硅胶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在所述第三腔室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冷凝器的下方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腔室底部设置有排液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排液口设置有感应阀;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放置有与所述感应阀配合的感应浮球;当所述感应浮球感应到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液位高于一定高度后,所述感应阀打开,使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液体从所述排液口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上方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倾斜向下的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过滤网和所述第一连接孔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挡流板;所述挡流板竖直设置,所述挡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腔室的顶部连接;所述挡流板将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出气口分隔;所述挡流板下端距离所述变色硅胶的高度为1-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分离器本体底部设置有支撑柱脚;所述支撑柱脚底部安装有橡胶防滑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采用先加热再急速冷却的方式,快速分离采样气体中的水汽,同时配合变色硅胶,一方面能够对采样气体进行进一步干燥,另一方面能够检测采样气体中含有的水汽,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气水分离效果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康达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康达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860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