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浮体式多功能给水栓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75778.0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7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宋庆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庆波 |
主分类号: | F16K1/44 | 分类号: | F16K1/44;F16K1/54;F16K31/20;F16K31/30;F16K35/10;A01G25/16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支文彬 |
地址: | 253100 山东省德州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浮体 给水栓 下栓体 小浮体 真空负压 止水胶圈 上栓体 地下管道 技术难题 手动关闭 向下移动 运行震动 减压 阀壳体 浮体阀 开启力 漏水 顶面 浮力 立管 螺杆 竖直 下端 泄流 旋合 止水 三通 推开 管理 | ||
一种组合浮体式多功能给水栓,包括上栓体和下栓体,下栓体的下端与地下管道三通立管连接,上栓体上竖直旋合有螺杆Ⅰ,下栓体包括:阀壳体、大浮体、小浮体、止水胶圈Ⅱ以及止水胶圈Ⅲ,下栓体采用浮体阀止水技术,利用管道内水的浮力实现了自动关闭功能,彻底解决了传统给水栓手动关闭且经常因疏于管理造成漏水的技术难题。同时由于开启时,先将小浮体向下推开,泄流减压,然后再带动大浮体向下移动并全部开启,这种两次开启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开启力。水流可以从大浮体外侧和大浮体内侧分别通过,水流顺畅,小浮体顶面面积较小,消除了真空负压形成的条件,彻底解决了以往给水栓因水流不畅和真空负压而造成运行震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田灌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浮体式多功能给水栓。
背景技术
给水栓在农田管道灌溉工程中担负着由地下管道向田间地面输水配水的重要功能,在田间面广量大,与田间农机耕作关系极为密切,是农民群众应用最多的最重要的管道工程附属设施之一。
由于目前给水栓这一产品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专业的科研机构立项研究,没有专业的生产企业,致使这一产品研发相对滞后,产品功能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一是传统给水栓多为整体式结构,须安装于地面以上并需采取保护装置进行保护,造成影响农机耕作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外压止水、手动启闭。由于给水栓面广量大,经常因疏于管理而导致松动漏水,每逢灌溉之前,需组织人员到田间逐一检查是否关紧,费工费时,管理困难;
三是启闭扳手易于仿制,造成随意启闭、私自盗水灌溉现象较为严重,难以按轮灌制度有序灌溉;
四是功能单一,只能手动开启和关闭,不具备自动关闭、用水计量、多向出水、进气排气、保护管道等综合功能;
五是无用水计量装置,无法计量水量到农户,无法按水量收费到户;
六是保护装置多为现场砌筑,费工费时,占用农田。
与本发明最相近的现有技术是本专利权人宋庆波2014年1月25日申请的“浮体式农田管道灌溉多功能给水栓”(专利证号:ZL201410034701.7),该发明专利技术的给水栓在功能上已趋于完善,但部分结构部件在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浮体阀升降轨道为下栓体壳体内壁上的滑道和浮体阀侧壁上的滑槽,浮体阀随水的浮力作用而升起,随水的回落因重力作用而降落,在升起和降落过程中,由于水流冲击作用会导致个别情况下出现滑道、滑槽“犯卡”现象,从而导致自动关闭不严而漏水。
2、浮体止水阀为整体结构,受水的浮力面积较大,当管道水压力较大时给水栓的开启力很大,从而导致上栓体与下栓体快速接头卡扣、卡榫以及驱动螺母等受力部件容易损坏等问题较为突出;
3、运行时水流从浮体止水阀周围流过,由于滑道、滑槽对水流有一定影响,造成水流不畅;同时由于浮体阀顶面面积较大,在高速水流通过时易在浮体顶面形成真空负压区。在水流不畅和真空负压两个因素作用下,造成运行时产生震动现象较为严重;
4、浮体阀顶部的止水胶圈镶嵌于下栓体腔内顶部的凹槽内,由于固定不牢,在高速水流冲击作用下易脱落漏水;
5、上栓体底部止水胶圈放置于快速接头帽内,由于固定不牢而造成易脱落丢失;
6、上栓体出水处与软管连接方式为现场绑扎连接,使用较为麻烦且存在漏水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浮阀升降不卡涩、浮阀开启力度小、运行平稳的组合浮体式多功能给水栓。
本发明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庆波,未经宋庆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757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