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568579.7 | 申请日: | 2017-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4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公平;唐忠敏;佘鸿翔;陈相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林天福 |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鱼道 复合 过渡通道 过水涵洞 水坝 混凝土 河谷 水流方向 地形 狭窄 高坝 连通 水利水电工程 本实用新型 附属建筑物 中心线垂直 出口连接 方向间隔 占用空间 侧端口 坝体 竖直 出口 水体 穿过 建造 上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附属建筑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包括在上游侧坝体上设置多个鱼道出口的混凝土高坝,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还包括洄游过渡通道和多组过水涵洞;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后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连接,各组所述过水涵洞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的相应部位连通,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鱼道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附属建筑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用通俗的语言形容,某些鱼类有从河流下游迁移至河流上游产卵的习性,当河流由于人为原因比如修建了挡水坝截断了河流后,鱼类向上游洄游的通道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保护鱼类的习性,需要穿越大坝修建人工水槽作为鱼类洄游的通道,即称为鱼道。水流从上游进入鱼道,从下游流出鱼道,但鱼类从下游进入鱼道,从上游游出鱼道,由此称鱼道上游取水口为鱼道出口,鱼道下游出水口为鱼道进口。
为了实现鱼道过鱼的目的,鱼道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水深要求,鱼道内需要保持1.0~1.5m水深;二、坡度要求,为了使鱼类能够沿水流向上游洄游,鱼道内水流流速要小于鱼类洄游的速度,这就要求鱼道需要保持一个较缓且稳定的坡度;三、当上游水位变化时,鱼道出口需要有能够适应水位变化的措施,确保各种水位下,鱼道内长期保持1.0~1.5m水深。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目前工程中常采用以下两种鱼道出口布置方案:
1已有方案一
该方案将鱼道出口布置于挡水坝上游,并在水位变幅区内沿高程同时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出口均采用1道平板闸门进行控制。该结构的特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挡水坝上游;2、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鱼道沿高程布置了多个出口,各鱼道出口在高程上相互衔接;3、各鱼道出口均布置了1道平板钢闸门控制下泄水流。该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各高程段均布置有鱼道出口,当上游水位位于某一高程时,只需开启相应高程鱼道出口的闸门,而关闭其他鱼道出口的闸门,即可满足鱼道内1.0~1.5m水深的要求。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上游,顺河向长度较长,相应的开挖量或混凝土工程量较大,鱼道工程投资较大;2、鱼道出口数量较多,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2已有方案二
该方案将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并在水位变幅区沿挡水坝轴线依次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鱼道出口采用1道平板闸门控制。该结构的优点在于:1、将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各鱼道出口水平方向上沿挡水坝轴线依次排开,高程方向上相互衔接,相邻鱼道出口通过下游的衔接渠道相连,最低高程鱼道出口通过衔接渠道与鱼道进口相接;2、对于单个鱼道出口,上中部设置了1道平板工作闸门启闭,下游设置衔接渠道与下一级鱼道出口相接。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为适应水位变幅的要求,上游需要沿坝轴线设置多个鱼道出口,不能适用于狭窄河谷的挡水坝;2、由于每个鱼道出口均需设置1道平板工作闸门,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85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