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照灯透镜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8569.3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8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昌;郑均;梁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1/25 | 分类号: | F21S41/25;F21S41/32;F21S41/40;F21V13/14;F21V17/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镜 透镜支架 汽车前照灯 透镜 透镜组结构 调光支架 挡光板 遮光板 光源 本实用新型 反射镜中心 透镜固定 近光 饰圈 竖向 反射 挡住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照灯透镜组结构,包括光源、反射镜、调光支架、遮光板、透镜支架、透镜,所述透镜固定连接于透镜支架的一端,所述透镜支架的另一端与反射镜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调光支架端部与反射镜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光源设于反射镜中心处,在所述反射镜的下部与透镜支架连接处竖向设有遮光板,所述反射镜的上部与透镜支架连接处设有挡光板,所述挡光板遮挡住从反射镜射向透镜的部分光线。其能够解决因饰圈反射造成的汽车前照灯近光Ⅲ区超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照灯透镜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造型工作在汽车前照灯开发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由于造型特征的体现通常需要由饰圈来完成,但饰圈在提升造型的识别度时也由于其表面的镀铝等高光面反射,汽车前照灯在配光时极易因Ⅲ区超亮而不满足法规,GB4599《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中关于近光Ⅲ区的亮度有明确规定。CN203893029U公开了一种汽车新型单光照明系统,包括支架总成、反射镜总成、遮光板和第二螺丝,支架总成的后端固定在反射镜总成的前端,遮光板固定在反射镜总成上,支架总成和遮光板均通过4个第二螺丝与反射镜总成进行相互固定,在所述支架总成和所述遮光板上均安装有防错设置,反射镜总成包括反射镜、H1灯泡、压簧,所述H1灯泡的尾端通过所述压簧、两个所述第一小铁和两个所述第一螺丝结合来固定在所述反射镜底部中间。其仅使得汽车前照灯满足GB4599《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中近光灯的明暗截止线要求,未解决饰圈反射造成近光Ⅲ区超亮的问题。
目前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的方案是根据配光的结果来适当调整饰圈的面型以减少反射到近光Ⅲ区的光线,但是该方案对造型的影响较大,很可能因此而导致前照灯造型工作的反复。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解决近光Ⅲ区超亮问题的前照灯透镜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照灯透镜组结构,其能够解决因饰圈反射造成的汽车前照灯近光Ⅲ区超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汽车前照灯透镜组结构,包括光源、反射镜、调光支架、遮光板、透镜支架、透镜,所述透镜固定连接于透镜支架的一端,所述透镜支架的另一端与反射镜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调光支架端部与反射镜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光源设于反射镜中心处,在所述反射镜的下部与透镜支架连接处竖向设有遮光板,所述反射镜的上部与透镜支架连接处设有挡光板,所述挡光板遮挡住从反射镜射向透镜的部分光线。
进一步,所述调光支架上部设有多个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穿过反射镜与挡光板上的定位孔对应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反射镜的上方与透镜支架连接处设置挡光板,使得光源发出的光较多部分不能通过透镜组,从而减少了饰圈的反射光线,解决了近光近光Ⅲ区超亮的问题,并且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光源,2—反射镜,3—调光支架,4—遮光板,5—透镜支架,6—透镜,7—挡光板,8—饰圈,9—灯体,10—近光Ⅲ区位置,11—定位销,12—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汽车前照灯透镜组结构,包括光源1、反射镜2、调光支架3、遮光板4、透镜支架5、透镜6,所述透镜6固定连接于透镜支架5的一端,所述透镜支架5的另一端与反射镜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调光支架3端部与反射镜2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光源1设于反射镜2中心处,在所述反射镜2的下部与透镜支架5连接处竖向设有遮光板4,所述反射镜2的上部与透镜支架5连接处设有挡光板7,所述挡光板遮挡住从反射镜射向透镜的部分光线。所述调光支架3上部设有多个定位销11,所述定位销11穿过反射镜2与挡光板7上的定位孔对应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85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