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1933.3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1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胜;侯晓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H04L12/703;H04L12/707;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8009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局逻辑 双网 门禁控制系统 网络服务模块 本实用新型 全局 门禁控制器 模块实现 数据传输 数据同步 数据信息 双备份 总线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包括网络服务模块,所述网络服务模块通过TCP总线与多个全局逻辑模块相连接,全局逻辑模块之间通过多个CAN数据传输模块实现数据传输,每个全局逻辑模块都对应连接多个门禁控制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利用CAN和TCP/IP双网连接,实现数据同步的双备份。利用CAN总线在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连接,通过CAN协议同步各个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数据信息,保证在网络服务模块不开启的情况下,实现全局性的防反传功能的实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随着感应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门禁系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感应卡式门禁系统,指纹门禁系统,面部识别门禁系统,它们在安全性,方便性,易管理性等方面都各有特长,门禁系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但目前市场上的门禁系统硬件设备数据信息不同步,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不能脱机独立工作,系统安全性能较差,现有门禁系统的逻辑功能依赖于服务主站,系统响应速度慢,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利用CAN和TCP/IP双网连接,可实现数据同步的双备份,保证在服务器不开启的情况下,实现全局性的防反传功能的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包括网络服务模块,所述网络服务模块通过TCP总线与多个全局逻辑模块相连接,全局逻辑模块之间通过多个CAN数据传输模块实现数据传输,每个全局逻辑模块都对应连接多个门禁控制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中,所述门禁控制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终端采集模块和终端执行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中,所述终端执行模块包括读卡器、门磁、开门按钮和门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利用CAN和TCP/IP双网连接,实现数据同步的双备份。利用CAN总线在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连接,通过CAN协议同步各个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数据信息,保证在网络服务模块不开启的情况下,实现全局性的防反传功能的实现。优点在于全局逻辑模块可以脱离网络服务模块独立工作而保证全局逻辑功能不受影响;利用TCP/IP网络在网络服务模块与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连接,使用TCP/IP作为同步数据的备选方法,即当CAN通讯故障后,自动切换到TCP网络实现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数据信息的同步,当CAN通讯恢复后,自动切换回CAN的数据同步。在实现全局防反传逻辑功能上基于双网备份,自动切换网络的优势,保证多个全局逻辑模块之间的数据一致性,高效可靠的保证全局防反传的功能的实现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双网互备的全局防反传门禁控制系统,包括:网络服务模块1、多个全局逻辑模块2以及多个门禁控制器3。
网络服务模块1通过TCP总线与多个全局逻辑模块2相连接,全局逻辑模块2之间通过多个CAN数据传输模块3实现数据传输,每个全局逻辑模块2都对应连接多个门禁控制器4。
门禁控制器4包括相互连接的终端采集模块41和终端执行模块42。终端采集模块41用于采集刷卡信息及刷卡位置信息,并将采集信息上送到全局逻辑模块2。终端执行模块42用于根据全局逻辑模块2输出的控制指令执行开启或关闭动作。终端执行模块42包括读卡器、门磁、开门按钮和门锁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未经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19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