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561222.6 | 申请日: | 2017-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37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刚;王德利;胡嘉琪;周晓蕊;崔芷瑄;王肇钧;齐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02 | 分类号: | C02F1/02;C02F3/34;F24S20/7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热罩 导热柱 无动力 复氧 导热 水体溶解氧 吸热圈 太阳能 圆环状金属结构 环保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热能传递 上下对流 水体自净 直射阳光 导热管 隔热套 金属针 溶解度 溶解氧 温度差 底盘 纬度 干管 支管 水体 消耗 吸收 延伸 | ||
1.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包括上吸热罩(1)、吸热圈(2)和下吸热罩(3),其特征在于:上吸热罩(1)和下吸热罩(3)均呈碗状薄壁金属结构,其曲面呈弧形,上吸热罩(1)碗形底部朝上,下吸热罩(3)碗形底部朝下,下吸热罩(3)比上吸热罩(1)大,下吸热罩(3)与上吸热罩(1)碗形边沿对应的空间水平布置若干从大到小的圆环状金属结构的吸热圈(2),上吸热罩(1)和下吸热罩(3)的中心线之间设有中央导热管(15),上吸热罩(1)、下吸热罩(3)、中央导热管(15)和各个吸热圈(2)之间分别设有导热支管(4)和导热干管(5)连接,下吸热罩(3)下部设有底盘(12),底盘(12)为以圆盘状金属板,底盘(12)上设有位于底盘(12)中心垂直竖立的金属中央导热柱(14)与下吸热罩(3)连接,以及均匀分布在底盘(12)上的若干金属下导热柱(6)与下吸热罩(3)连接,下导热柱(6)和中央导热柱(14)位于预设水面位置以上部分开始至底盘(12)均包裹有隔热套(9),在预设最低水面以下0.5~0.6m以下的下导热柱(6)和中央导热柱(14)上,分若干层向四周延伸穿过隔热套(9)的金属针(10),金属针(10)的布置原则是:越接近底盘(12)位置,金属针(10)布置的越密集、金属针(10)越长,底盘(12)下面布置若干均布的固定桩(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吸热罩(3)下部设有底盘(12),下吸热罩(3)以上整体结构的中心线与底盘(12)中心线呈角度a(16),角度a(16)的值等于当地地球纬度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导热柱(6)和中央导热柱(14)位于预设水面位置以上部分开始至底盘(12)均包裹有隔热套(9),其中预设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隔热套(9)为若干上下衔接的中间隔热套(8),每个中间隔热套(8)外设有台阶环面,该台阶环面上放置有浮岛(7)。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吸热罩(1)、下吸热罩(3)、吸热圈(2)、导热支管(4)、导热干管(5)、中央导热管(15)、中央导热柱(14)、下导热柱(6)和金属针(10)均由不锈钢材料制作,隔热套(9)和中间隔热套(8)由硅藻土材料制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吸热罩(1)、下吸热罩(3)、吸热圈(2),其外表面加工成亚光面,表面漆成深绿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太阳能促进水体溶解氧复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吸热罩(3),下吸热罩(3)最低位置开有底孔(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122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河水固体废弃物过滤装置
 - 下一篇:污水可再生能源的净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