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及应用其的无人飞行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541763.2 | 申请日: | 2017-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26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羽;胡杨红;尹亮亮;李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拓攻机器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5/16 | 分类号: | H01R25/16;H01R13/502;H01R13/5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飞行器 导电铜 正极 本实用新型 负极 电连接器 插头 接触头 应用 电路板 负载供电 负载连接 负载线路 占用空间 布线 插拔 电板 基板 减小 承载 容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及应用其的无人飞行器,包括正极导电铜端、负极导电铜端、外壳和用于连接负载的多个插头,正极导电铜端和负极导电铜端之间形成一定间隙,插头的正极接触头与正极导电铜端相接,插头的负极接触头与负极导电铜端相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克服了现有分电板采用电路板作为基板为各负载供电时所能承载电流过小的缺陷,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与负载连接时便于插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人飞行器,应用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有利于减小容纳各负载线路所需空间,布线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及应用其的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随着无人机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被应用到农业、林业、电力、测绘、遥测等行业。
无人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携带各种负载,各负载由无人机上的电池进行供电,为了简化线路连接、避免出现线路连接错综复杂而影响各负载安装与维修的现象,通常将电池与分电板连接,各负载分别连接在分电板上,电池通过分电板为各负载进行供电。但是,现有的分电板通常采用电路板作为基板,占用面积较大,过电流较小,难以满足一些动力负载的电流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及应用其的无人飞行器,该电连接器连接在电池与各负载之间,其结构简单,体积小,过电流较大,布线有序,占用空间小。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包括正极导电铜端、负极导电铜端和用于连接负载的多个插头,所述正极导电铜端和负极导电铜端之间形成一定间隙,所述插头的正极接触头与正极导电铜端相接,所述插头的负极接触头与负极导电铜端相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电连接器连接在电池与各负载之间,电池的正极通过导线与该电连接器的正极导电铜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通过导线与该电连接器的负极导电铜端连接;各负载分别通过插头与所述电连接器连接,电池通过电连接器为各负载供电。
进一步地,还包括绝缘外壳,所述正极导电铜端和负极导电铜端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插头插接在开设于所述绝缘外壳的插接口内,其中,所述插头的正极接触头与所述正极导电铜端焊接,所述插头的负极接触头与所述负极导电铜端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外壳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扣接而成,所述第一壳体四角处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内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壳体四角处分别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内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在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内的连接件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导电铜端和负极导电铜端为两个平行设置的矩形铜条,所述矩形铜条表面镀金。在矩形铜条表面镀金,具有导电性能良好、易于焊接、耐腐蚀性强、并具有一定耐磨性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正极导电铜端、负极导电铜端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有10个且分两侧设置,每侧等间距固定5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两侧分别设有5个等间距的第一半插槽,所述第二壳体两侧分别设有5个等间距的第二半插槽,所述第一半插槽与第二半插槽扣接形成承接所述插头的插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插槽、第二半插槽内分别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设于插头外表面的一圈卡块相匹配。限位槽对插头起到前后限位作用,使得插头固定在所述插口内,避免插头在插接口内来回晃动,插接口受到的摩擦力减少,不易于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进一步能够加固正、负极导电铜端在外壳内的安装,避免其在外壳内浮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拓攻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拓攻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417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