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疲劳驾驶预警及干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38093.9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31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帅;李鹏鹏;鲍宸浩;张绪洋;黄清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W50/14;B60W50/16;B60W40/08;B60T7/12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黄小梧 |
地址: | 710064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疲劳驾驶预警 本实用新型 干预装置 传感器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自动刹车系统 自动预警装置 测距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 故障诊断仪 声音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握力传感器 心率传感器 行车记录仪 行驶安全性 转向盘转角 准确度 电源模块 喇叭按键 转向盘 交通事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疲劳驾驶预警及干预装置,包括转向盘握力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喇叭按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测距传感器、行车记录仪及GPS、控制单元、自动刹车系统、故障诊断仪、电源模块和自动预警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新颖独特,实用性强,准确度高,提高了行驶安全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驾驶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疲劳驾驶预警及干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疲劳驾驶已经成为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疲劳驾驶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使得对疲劳驾驶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了多种疲劳预警设备,主要通过生理检测、人脸识别、佩戴感应手环或头盔来完成疲劳状态检测,其准确度和精确度不高,使用佩戴不方便。大部分的疲劳预警设备只能实现提醒作用,对疲劳驾驶人不能进行干预,同样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目前对于疲劳驾驶人实现干预的装置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能满足个人特质,造成干预装置干预效果变差。处于疲劳状态的驾驶人的行为特征同正常状态下行为特征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对行为特征进行实时数据采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疲劳驾驶预警及干预装置,通过对驾驶人和驾驶车辆多个特征进行采集,从而进行疲劳驾驶的判断、预警以及干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疲劳驾驶预警及干预装置,包括转向盘握力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喇叭按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测距传感器、行车记录仪及GPS、控制单元、自动刹车系统、故障诊断仪、电源模块和自动预警装置;
其中,转向盘握力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喇叭按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测距传感器、行车记录仪及GPS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电源模块、自动预警装置相连接,所述故障诊断仪通过电源模块与控制单元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分别与故障诊断仪、控制单元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转角计时器,所述转角计时器与控制单元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预警装置包括第一继电器、延时继电器、自动预警器、振动干预电机,所述自动预警器通过第一继电器与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振动干预电机通过延时继电器与控制单元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故障诊断仪通过一手动开关与自动预警装置相连接,其中第一继电器与自动预警器之间设有节点A,所述手动开关与节点A相连接,延时继电器与振动干预电机之间设有节点B,所述手动开关与节点B相连接,在A、B节点连接处通过第二继电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盘握力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均设置在转向盘表面;所述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设置在转向轴上;所述喇叭按键传感器设置在喇叭按键处;所述速度传感器设置在油门踏板上;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车体的中心位置处;所述心率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均设置在驾驶人座椅下方;所述测距传感器设置在车辆前保险杠上;所述行车记录仪及GPS设置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提取驾驶人行为指标个性参数,有效解决了个体差异对检测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进行实时检测,并能够及时将检测数据传送,误差小;
3、本实用新型对疲劳驾驶状态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级别的的疲劳状态,进行一级和二级的语音提醒和振动干预,并且干预效果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380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远程防晒预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人员安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