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充电移动导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35987.2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04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贵云;蒋文俊;李致富;赵志甲;蓝雪婧;欧阳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H02J50/12;H02J50/7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刘巧霞;裘晖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变电路 受电模块 移动导轨装置 本实用新型 比较器电路 供电模块 无线充电 耦合机构 电路 次级绕组线圈 电能传输效率 谐振网络电路 信号控制模块 直流电压源 采集电路 储能电源 交变电流 开关切换 控制模块 控制信号 滤波电路 绕组线圈 设置信号 生成控制 依次相连 整流电路 反压 采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移动导轨装置,包括供电模块、受电模块和信号控制模块,其中供电模块包括依次相连的直流电压源、逆变电路、耦合机构,受电模块包括整流电路、DC‑DC滤波电路以及负载和储能电源;耦合机构中原级绕组线圈电路和次级绕组线圈电路均采用RLC谐振网络电路,在工作时,开关承受的反压很小,对逆变电路中开关切换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信号控制模块,采集电路采集受电模块中的交变电流信息并传送到比较器电路,比较器电路用于生成控制逆变电路动作的控制信号。从而可以提高电能传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移动导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紧张和短缺,以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寻找生态环保、便捷可再生资源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电动导轨式汽车成为各国研究和发展的热点。电动导轨汽车技术中无线充电技术一直是各大研究机构研究的关键,其中无线充电技术包括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磁谐振无线电电能传输技术以及电容耦合无线电能耦合技术等,另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还可以利用微波、激光以及震动等技术。
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现今最成熟和应用比较广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之一,目前实现非接触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型(electromagneticinduction type)、无线电接收型(radio reception type)、共振型(resonance type)。电磁感应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的原理主要是原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在原级侧线圈中施加高频交流电流来产生相应的交变电流生成交变磁场,以交变电磁场作为传输媒介在次级侧线圈感应出电动势。在次级侧生成的感应交变电流经过整流滤波稳压,从而实现无线电能传输。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应用了谐振变换技术、软开关切换技术,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了电能从静止电源设备向移动设备的非接触传递。相比传统的导线接触式电能传输,非接触电能传输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工作于其他不方便物理接触的电能传输领域。另外,相比于传统的接插式接触,非接触电能传输不会产生污染物,并且由于不会产生拔插插座时的强烈电涌也不会有漏电等安全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受到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国内的许多科研机构已开始此项技术的研究,据此研制的设备也已在多个领域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和产品化的功率级别也已经从几个千瓦发展到几百个千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移动导轨装置,该装置具有电能传输效率高的优点,尤其是在次级绕组线圈与原级绕组线圈在发生侧移时仍能保持较高的电能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无线充电移动导轨装置,包括供电模块、受电模块和信号控制模块,其中供电模块包括依次相连的直流电压源、逆变电路、用于利用产生的相应交变电流和交变磁场进行电能无线传输的耦合机构,受电模块包括整流电路、DC-DC滤波电路以及负载和储能电源;耦合机构包括原级绕组线圈电路和并联的两个次级绕组线圈电路,原级绕组线圈电路由若干个RLC串联谐振电路构成,与供电模块中的逆变电路相连,并联的两个次级绕组线圈电路是由两个RLC谐振回路并联构成,次级绕组线圈电路与受电模块中的整流电路相连;信号控制模块包括采集电路和比较器电路,采集电路采集受电模块中的交变电流信息并传送到比较器电路,比较器电路与逆变电路相连。
本实用新型耦合机构中原级绕组线圈电路和次级绕组线圈电路均采用RLC谐振网络电路,在工作时,开关承受的反压很小,对逆变电路中开关切换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信号控制模块,可建立一反馈机制,可自适应的切换实现原级绕组线圈连续不断与次级绕组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能量传输,从而实现原次级绕组发生侧移偏时仍能够高效率耦合电能传输。
优选的,所述直流电压源处并联一电容,该电容的容量与直流电压源相当。因此从直流侧输出的电压电流基本无脉动,由于直流电压源的钳位作用,交流侧输出电压波形为矩形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359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