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风光储一体化充电桩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20327.7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91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玮;李鹏程;杨婧;徐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2J7/0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机本体 一体化单元 风光 人机交互单元 本实用新型 电动汽车 充电桩 城市电网改造 一体化 充电系统 建设成本 通讯接口 信息交互 单元间 智能性 新能源 供电 开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风光储一体化充电桩,包括风光储一体化单元、充电机本体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风光储一体化单元为充电机本体单元供电,人机交互单元通过通讯接口分别与风光储一体化单元、充电机本体单元间进行信息交互;本实用新型不仅可减少城市电网改造,降低建设成本;还可降低环境污染,充分开发新能源,提高充电系统的智能性、可靠性、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桩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风光储一体化充电桩。
背景技术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汽车的使用数量也在日益增长,碳排放逐年升高。面对汽车产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产业转型势在必行。石油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的加剧、世界人口的增长,全世界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们己经意识到"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趋势,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推进电动汽车这类的环境友好产业的发展。如此才能有效缓解能源枯竭的严峻考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将不再局限于城市,类似高速公路、乡村、野外等区域也将会是电动汽车的驾驶范围。在野外行车时,如若遇到电量不足的情况将非常不便,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行车体验,更会阻碍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针对电动汽车户外行车时能源补给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动汽车风光储一体化充电桩,该充电桩的能量来源直接利用风能、水能等环保能源,不仅可减少城市电网改造,降低建设成本;还可降低环境污染,充分开发新能源,提高充电系统的智能性、可靠性、安全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汽车风光储一体化充电桩,包括风光储一体化单元、充电机本体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所述风光储一体化单元为所述充电机本体单元供电,所述人机交互单元通过通讯接口分别与风光储一体化单元、充电机本体单元间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风光储一体化单元包括均衡充电电路、微处理器和储能电池,所述均衡充电电路将自然能源转换为电能并将其存储在储能电池中,所述微处理器通过通讯接口与所述均衡充电电路和储能电池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充电机本体单元包括充电电路、充电接口和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通过通讯接口与所述充电电路进行信息交互,所述充电机本体单元通过充电接口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风光储一体化单元中的微处理器选用DSP+CPLD为组处理器,DSP使用T1的TMS320C6747,CPLD使用Altera的EPM240。
进一步的,所述均衡充电电路包括第一充电电路和第二充电电路,第一充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1、Q2、电阻R6,三极管Q1和电阻R6串联在电池BT1两级,三极管Q1发射极通过电阻R1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5和R8并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第二充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6、Q9和电阻R22,三极管Q6和电阻R22串联在电池BT2两级,三极管Q6发射极通过电阻R10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三极管Q6基极通过电阻R14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三极管Q6集电极通过电阻R22连接电池BT2,三极管Q9基极和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发射极连接电阻R6。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机本体单元中的充电电路主要包括输入二极管、输入储能电容、高频变压器、输入电压测量分压电路、输出整流二极管、IGBT全桥电路、输出滤波电感、输出滤波电容及输出霍尔电流检测单元,充电电路接收的电压信号依次经输入二极管、分压电路、储能电容C1、IGBT全桥电路流至高频变压器,输出电压经输出整流二极管进行整流滤波后流入输出霍尔电流检测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的人机交互单元通过RS485通讯接口分别与风光储一体化单元、充电机单元间相互通讯,充电机本体单元通过CAN通讯接口与电动汽车间进行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203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