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11046.5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9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图灵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李想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长椿路1***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漏 蓄电池 烧结式 抓取 试漏检测装置 检测 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 新能源行业 电池行业 检测操作 人工成本 运行稳定 重要意义 装置成本 作业效率 无人工 智能化 误判 准确率 运输 新能源 应用 | ||
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包括来料运输部分、来料抓取部分、检测部分;来料运输部分和检测部分放置在来料抓取部分活动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人工试漏操作,搭建的平台自动化完成试漏操作,无人工参与提高了试漏检测操作的精度、准确率和作业效率,且硬件之间结构明了,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靠人工试漏操作的不稳定、效率低、易误判等问题。同时该装置成本低、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行业中烧结式蓄电池的试漏检测作业,对相关新能源电池行业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漏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烧结式蓄电池,全称镉镍烧结式碱性蓄电池,使用氢氧化镍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氢氧化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电解液为氢氧化钾,并包含少量的氢氧化锂,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高温性能。两种电极的支撑结构为镀镍穿孔钢带,正极采用烧结式,负极采用电沉积式工艺制作。因而电池在性能、寿命和抗滥用方面都比铅酸电池出色。烧结式蓄电池,具有结构坚固、内阻小、使用寿命长、长期搁置无损坏、耐过充过放电、自放电小、快速充电、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补充充电、使用温度范围宽(-20~+40℃)、可靠性高等特点,适于高倍率(大功率)放电使用,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铁路车辆、AGV、电力、船舶、内燃机起动、升弓等领域。
由于生产工艺等因素需求,电池外壳由壳体和上盖两部分构成,两者通过热熔焊接或粘接等形式组合而成,为防止电池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碱液渗漏、污染现象,需要对接口部分进行压力试漏检测。目前的试漏检测基本是人工完成,人工将电池浸入介质液体中,凭经验观察、主观判断,效率低下,不仅会由于人工的不稳定性造成电池内部进水,影响电池性能,且会由于压力头部位漏气导致误判,造成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包括来料运输部分、来料抓取部分、检测部分;来料运输部分和检测部分放置在来料抓取部分活动范围内。
进一步的:来料运输部分包括来料输送机、来料感应器,来料感应器安装在来料输送机上,并且来料感应器的感应位置在来料抓取部分活动范围内。
进一步的:来料抓取部分中连接座安装在底座上,连接座上安装横行轴,横行轴上垂直安装前后轴,前后轴上竖直安装上下轴,上下轴最下端装有抓取夹具和软胶封堵,软胶封堵一端与检测部分还有气源通过管路连接。
进一步的:横行轴、前后轴、上下轴各个轴行程和运动范围可调节。
进一步的:气源由电磁阀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检测部分中介质容器、压力检测、压力表都放置在工作台上,其中压力检测、压力表都和来料抓取部分通过管路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相对于现有人工试漏操作,搭建的平台自动化完成试漏操作,无人工参与提高了试漏检测操作的精度、准确率和作业效率,且硬件之间结构明了,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靠人工试漏操作的不稳定、效率低、易误判等问题。同时该装置成本低、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行业中烧结式蓄电池的试漏检测作业,对相关新能源电池行业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烧结式蓄电池试漏检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来料输送机、2-底座、3-连接座、4-横行轴、5-前后轴、6-上下轴、7-抓取夹具、8-蓄电池体、9-工作台、10-介质容器、11-软胶封堵、12-压力检测、13-压力表、14-来料感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图灵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图灵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110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