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建隧道围岩变形自动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10821.5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5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魏昶帆;叶云龙;汪雅婷;朱仁志;张永杰;闻吉峰;彭世玉;李帅;赵启涛;丁洋;黄国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 |
地址: | 65022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在建 隧道 围岩 变形 自动 监测 装置 | ||
一种在建隧道围岩变形自动监测装置,包括万向测量装置(1)、连接万向测量装置的传输线缆(3),设在传输线缆(3)上端的服务器(4),以及布设在隧道围岩壁上的监测点位(2);服务器(4)架设在隧道外部值班室,通过传输线缆(3)向万向测量装置(1)下达工作命令,由万向测量装置(1)测量隧道断面指定位置的监测点位(2)的监控量测数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测量激光位移传感器与监测点位之间的距离及其自身旋转角度,可计算出隧道围岩变形量,实现围岩变形自动监测的目的,有利于减少隧道监控量测的工作量,提高监控量测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建隧道监控量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建隧道围岩变形自动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在建隧道实施监测的过程中,能否准确、及时地提供隧道结构的变形特性,对隧道初期支护稳定性及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保障隧道安全建成与运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常规监控量测工作流程需要经过现场实测、现场记录、手工录入电脑,然后通过第三方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管理和计算,存在流程繁琐、工作量大、成果及时性差等缺点,难以满足一日多次的监测频率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常规监控量测工作的缺点,公开了一种在建隧道围岩变形自动监测装置。该装置安装在隧道内壁,可自动测量隧道内部围岩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能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及时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一种在建隧道围岩变形自动监测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万向测量装置、连接万向测量装置的传输线缆,设在传输线缆上端的服务器,以及布设在隧道围岩壁上的监测点位;服务器架设在隧道外部值班室,通过传输线缆向万向测量装置下达工作命令,由万向测量装置测量隧道断面指定位置的监测点位的监控量测数据;其中:
万向测量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固定底座采用一号膨胀螺栓固定于隧道内壁基座,万向分度云台固定于固定底座上,一号连接杆连接在万向分度云台上,一号连接杆上连接激光位移传感器;在激光位移传感器顶部分别设有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传输线缆(3)及无线信号接收天线自万向分度云台底部引出;
监测点位包括测量反光片、固定连接在测量反光片上的二号连接杆及设在二号连接杆端部的二号膨胀螺栓;
本实用新型万向分度云台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隧道围岩指定位置;万向分度云台与固定底座采用轴式连接,能够实现360度×180度旋转;万向分度云台与固定底座分别刻有转角刻标;使万向分度云台旋转角度可读;通过传输线缆及无线信号接收天线两种渠道接收转向控制信号和传输检测数据。
本实用新型激光位移传感器通过一号连接杆与所述万向分度云台连接,并通过万向分度云台实现转向功能以使检测范围覆盖周围断面;包括激光发射装置及激光接收装置,发射出的激光经所述监测点位反射后被接收,通过激光旅行时间可计算出两点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除低值所述固定底座、所述一号膨胀螺栓及所述二号膨胀螺栓外,均易拆卸,可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与传统监控量测工作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自动监测及数据传输设备,减少了监控量测作业工序及人工工作量,能够提高监控量测工作效率,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及时性;
2、本实用新型采用同时测量距离和角度的工作方式,提高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本实用新型采用360度×180度万向测量装置,不仅能够监测当前安装位置所在断面,还能够监测其临近断面,可实现一次安装监测多个断面的目的,减少了仪器重复安装工作量;
4、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式设计,除部分低值件外,其余装置均可重复拆装使用,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108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