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点火艾灸罐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09777.6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56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吴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振文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王鹏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艾灸罐 导通件 点火器 艾条 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 电子点火 连接端子 电导通 本实用新型 导通组件 支撑网 罐体 点火 点燃 罐体外部 扣合连接 连接导线 艾灸 连线 排线 开口 通电 混乱 支撑 | ||
1.电子点火艾灸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具有开口的罐体(1)、用于支撑艾条的支撑网(2)、点火导通组件(3);
所述罐体(1)靠近开口一侧的侧壁设有第一通风孔(121),与开口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二通风孔(111),所述支撑网(2)固定于所述罐体(1)内,并位于第一通风孔(121)和第二通风孔(111)之间;
所述点火导通组件(3)包括点火器(31)、导通件(32),所述点火器(31)和导通件(32)接触电导通,所述点火器(31)固定于所述支撑网(2)并与艾条相接触,所述导通件(32)设于所述罐体(1),所述导通件(32)设有连接端子(321);
所述罐体(1)外部设有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3),所述连接端子(321)置于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3)内,所述第一连接部(122)能与第二连接部(123)相互扣合连接,两者内的连接端子(321)相互接触电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点火艾灸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包括上罐身(11)、下罐身(12),所述第一通风孔(121)位于下罐身(12)的侧壁,第二通风孔(111)位于上罐身(11)远离下罐身(12)的一端端部;
所述支撑网(2)设于所述上罐身(11),所述点火器(31)不与艾条接触的一端设有接触片(311),所述接触片(311)能穿过上罐身(11)延伸出上罐身(11)外部并嵌入上罐身(11)与外壁齐平;
所述导通件(32)固定于所述下罐身(12)内壁,所述下罐身(12)套设于上罐身(11)外部,所述导通件(32)与接触片(311)相接触;
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3)设于下罐身(12)外部,所述连接端子(321)穿过下罐身(12)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点火艾灸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罐身(11) 设有与下罐身(12)配合的第三连接部(112),接触片(311)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112),所述第三连接部(112)靠近下罐身(12)的一端外壁设有卡块(1121),所述下罐身(12)侧壁设有与所述卡块(1121)相匹配的第一卡槽(124)、第二卡槽(125)、第三卡槽(126),三者依次远离上罐身(11)设置并相互连通;
所述导通件(32)为环形件,位于下罐身(12)靠近上罐身(11)的一端,当所述卡块(1121)与第一卡槽(124)、第二卡槽(125)、第三卡槽(126)的其中一个配合时,导通件(32)均能与接触片(311)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点火艾灸罐,其特征在于,贴合于第三连接部(112)的接触片(311)沿导通件(32)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卡槽(124)到第三卡槽(126)之间的距离,当卡块(1121)和第三卡槽(126)配合时,导通件(32)和接触片(311)远离下罐身(12)的一端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点火艾灸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罐身(11)内壁设有环形凸缘(127),所述环形凸缘(127)位于上罐身(11)靠近下罐身(12)的一端,所述支撑网(2)置于所述环形凸缘(127);
所述支撑网(2)支撑艾条的一面对称两侧设有卡位(21),所述点火器(31)卡在所述卡位(21)内;
所述上罐身(11)与卡位(2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113),接触片(31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3)延伸出上罐身(11)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点火艾灸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外罩(4)、隔热架(5);
所述隔热外罩(4)置于所述上罐身(11)内,一端与环形凸缘(127)相抵,另一端与上罐身(11)远离下罐身(12)一端的端部相抵,所述支撑网(2)置于所述隔热外罩(4)内,所述隔热外罩(4)侧壁设有与第一通孔(113)相对应的第二通孔(41);
所述隔热架(5)设于隔热外罩(4)内与隔热外罩(4)内壁紧配固定并与支撑网(2)相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振文,未经吴振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097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