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504972.X | 申请日: | 2017-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19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 发明(设计)人: | 栾德玉;王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F7/00 | 分类号: | B01F7/00 |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弯叶 错位 搅拌器 假塑性流体 本实用新型 混合效率 柔性桨叶 对流场 搅拌槽 整体流 径向流搅拌桨 安全稳定 促进作用 混合效果 剪切作用 扰动作用 错位桨 搅拌桨 搅拌轴 流体 轮毂 涡旋 紧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能提高假塑性流体混合效率。所述结构包括搅拌轴1,错位六弯叶桨2、柔性桨叶结构3和轮毂4。错位六弯叶搅拌桨对搅拌槽内整体流场进行混合,较普通径向流搅拌桨对流场的剪切作用大,整体流场混合效果较好。在错位六弯叶搅拌器的基础上,通过在错位桨叶间增加柔性桨叶结构3,强化了对流场局部的扰动作用,增强了局部涡旋强度,从而提高了假塑性流体的混合效率,对搅拌槽中流体的整体混合起到促进作用。本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特别适应于假塑性流体的搅拌混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安全稳定,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特别适用于假塑性流体的搅拌混合。
背景技术:
搅拌器有多种形式,按照叶片结构分为平叶、折叶和螺旋面叶,按照流体流动形态分为轴向流搅拌器、径向流搅拌器和混合流搅拌器。轴向流搅拌器排出流体能力强,不存在分区循环,剪切速率小。径向流搅拌器功率消耗较大,搅拌速度快,剪切力大,又具有较大的流体排出能力。混合流搅拌器排出流体能力较强,剪切速率较大。针对搅拌假塑性流体,径向流搅拌器更适宜,既有较大的流体排出能力,又有一定的流场循环。但是流体在流场中循环会存在强烈混合区(形成洞穴),而外部流体所受到的剪切力很小,此时粘度很大,处于停滞或缓慢流动状态。介此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搅拌器对于具有剪切稀化流变性质的假塑性流体来讲就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假塑性流体高效混合的必要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该装置用于假塑性流体的搅拌混合,降低能耗,缩短混合时间,提高效率。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包括1搅拌轴,在搅拌轴上安装新型结构的搅拌桨叶。与传统桨相比,其特征在于:搅拌轴下部安装有错位六弯叶桨,在2错位六弯叶桨下层桨叶与上层桨叶之间联结3柔性桨叶结构,并且3柔性桨叶结构下部为固定端、下部为自由端。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在混合程度和混合效率方面均高于普通六弯叶搅拌器,体现其优越性。本实用新型用于假塑性流体搅拌混合过程具有明显优势。
作为优选,所述桨叶与搅拌轴1配合使用,搅拌轴1直径与桨的轮毂4内径相等。
作为优选,此实用新型以错位六弯叶搅拌桨2为基础进行创新改进设计。错位六弯叶搅拌器在搅拌假塑性流体中应用较为广泛,它属于径向流搅拌器,桨叶后弯使得排出性能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液体的快速循环流动,且剪切作用大能使流体间的速度梯度增大,这都是搅拌过程所需要的。由于桨叶错位排列,搅拌时不同位置的桨叶可以不停地持续搅拌流体,在搅拌槽中产生周期性变化流场,使流体处于非周期的运动状态,达到诱发假塑性流体混沌搅拌的目的。
作为优选,柔性桨叶结构3固定端联结错位六弯叶桨2下层叶片底部端处,自由端搭在错位六弯叶桨2上层叶片顶部靠近端处。当搅拌假塑性流体时,柔性桨叶结构3自由端会对流体有局部扰动作用,较普通搅拌器强化了局部涡流,增强了流体局部地充分混合,提高流体的混合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出一种新型结构的错位六弯叶搅拌器,其增强了搅拌器对流体的局部混合,由于假塑性流体剪切稀化的特性,介此进一步提高了假塑性流体的混合效率。因为柔性桨叶结构3搅拌时较普通桨叶有较大变形,对流场具有局部扰动作用,强化了局部涡流,增强了流体的混合,对搅拌槽中流体的整体循环混合起到促进作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安全稳定,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搅拌器的三视图。
附图1、附图2中所示部件具体为:1.搅拌轴,2.错位六弯叶搅拌桨,3.柔性桨叶结构,4.轮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049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