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在凹版印刷机的串联式热泵干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94019.1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08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彦斌 |
主分类号: | B41F23/04 | 分类号: | B41F23/04;F26B23/00;F25B3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000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烘箱 凹版印刷机 内循环系统 热泵 热泵干燥系统 废气排放 废气燃烧 干燥系统 重复利用 串联式 电热管 车间 风管 制冷 废气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有机废气浓度 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 热量利用率 热水出口管 水热交换器 电动风阀 干燥能耗 热泵系统 热交换器 热量输送 热水入口 热水循环 外排风机 有效减少 结合水 进风机 止回阀 风机 可用 串联 应用 印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在凹版印刷机的串联式热泵干燥系统,包括烘箱、热泵内循环系统、电热管、水热交换器、烘箱进风机、过滤器、止回阀、电动风阀、废气风管、外排风机、热水入口管、热水出口管,该干燥系统由多组热泵内循环系统串联组成并结合水热交换器及电热管及风机将热量输送至烘箱内,通过风管将各烘箱串联连接达到对凹版印刷机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废气的重复利用,能有效减少印刷干燥系统废气排放总量,进一步提高有机废气浓度,便于废气燃烧处理,其次热泵内循环系统中的热泵系统制冷的特点可用于车间制冷,可改善车间酷热状况,废气燃烧在通过热水循环重复利用,该系统具有热量利用率高、废气排放少、改善车间条件及降低干燥能耗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在凹版印刷机的串联式热泵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印刷机热风干燥系统一般采用独立式干燥方式,即新鲜空气经过热源加热后,直接送进烘箱进风口,然后从烘箱排气口直接排掉,属于全进全排的模式;目前凹版印刷机的色组一般有4-12个色组,即烘箱一般有4-12个,因此,总热量损耗较大,废气排放量较多,废气排放的浓度也比较低。
由于印刷油墨一般属于苯酮醇酯类,因此烘箱排出的废气属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机废气,目前对于分解VOC有机废气的最佳方法是采用高温裂解技术,因此,需要将废气加温至700-800℃,使其高温裂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于如此大体积的气体加温,使其高温裂解需要消耗很多热量,因此对减少废气排量,同时提高废气的浓度,从而减少高温裂解所需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降低废气处理成本、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及对废气热量的循环重复利用就非常重要,其次利用热泵内循环系统中的冷热交换原理,将热泵干燥中产生的热量用于干燥,冷气用于车间智能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可将能量更充分的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应用在凹版印刷机的串联式热泵干燥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在凹版印刷机的串联式热泵干燥系统,包括烘箱、烘箱入口、烘箱出口、热泵内循环系统、水热交换器、烘箱进风机、电热管、止回阀、电动风阀、废气风管、外排风机、热水入口管和热水出口管,所述烘箱上设置有烘箱入口和烘箱出口,所述热泵内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过滤器、蒸发器、冷气风机、气液分离器和冷媒管,所述压缩机与冷凝器、膨胀阀、过滤器、蒸发器及气液分离器依次通过冷媒管相连组成一个循环回路,冷气风机位于蒸发器前方位置,水热交换器固定安装在烘箱进风风机后方,热水入口管和热水出口管分别与水热交换器连接,烘箱进风机固定安装在水热交换器前方并通过风管与水热交换器相连,电热管位于冷凝器的前方位置,止回阀在电热管前方通过风管与烘箱入口连接,烘箱出口通过风管与电动风阀连接,电动风阀与废气风管连接,外排风机固定安装在废气风管上的末端位置。
进一步的,该系统由多个烘箱及热泵内循环系统组成。
进一步的,每组所述烘箱及热泵内循环系统并列放置并通过废气风管串联连接,同时通过电脑程序及风压传感器等配件控制废气风管内的负压状态,外排风机可根据烘箱工作的数量自动调节排放量,达到精准控制排放量。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入口管依次连接每组水热交换器,并从水热交换器(3) 汇入到热水出口管排出,该系统利用废气治理设备或者太阳能热水器产生的热水,从而降低整个干燥系统的能耗。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彦斌,未经陈彦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940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染后薄膜烘干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LEL减风增浓热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