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用户接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87583.0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8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钊;陈卓伦;王明超;林伟强;程国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F13/00 | 分类号: | F24F13/00;F24F11/89;F24D19/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宏升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阀 温度变送器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用户接入系统 本实用新型 回水管 次侧 管网 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阀门开度 管网输送 静态流量 冷水热水 温度信息 压力调节 用户支路 平衡阀 供冷 供热 传输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用户接入系统,包括静态流量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比例积分电动阀、温度变送器、PID控制器;其中PID控制器分别与比例积分电动阀、温度变送器连接,比例积分电动阀安装在各用户支路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的回水管上,温度变送器安装在各用户冷水热水二次侧管网的回水管上,温度变送器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传输至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据此控制比例积分电动阀的阀门开度。本实用新型将管网输送冷/热水入户流量、压力调节至比例积分电动阀工作范围内,方便自动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区域能源供冷供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用户接入系统。
背景技术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区域多个建筑物的空调冷源/热源要求,由专门的能源站集中制备冷水/热水,并通过区域管网进行供给冷冻水/热水的供冷供热系统。能源站制备的低温冷冻水或热水,经区域管网输送至用户板换间,经热交换后输送回能源站。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采用闭式循环且与用户以接入系统完全分隔。主要考虑的是减少系统承压、利于调节及满足用户不同的接入进度等问题。
作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末端用能系统,用户接入系统是区域供冷系统与各个单体建筑的连接点,用户接入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及控制技术影响到整个区域供冷系统的管网水力工况,用户接入系统运行高效与否决定整个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能耗水平。
国内的许多区域供冷供热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较易出现设计负荷与实际运行差距的问题。传统的用户接入系统控制思路为以室外温度为函数的供水温度控制,计算机自动检测室外温度后,叠加进相应的供热调节回路中,根据室外温度变化,自动调节供冷供热负荷。然而上述调节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二次供水温度难以控制,控制方式单一,且不能依据不同情况、不同需求、不同时段使用最节能的运行方式;
(2)调节阀耗能严重,循环泵及补水泵输出流量无法随着供冷供热负荷和管网压力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始终保持恒定的流量。当需要调节流量时,通常采用开大阀门或关小阀门来进行人为调节,调节周期长,造成了电能的极大浪费且难于调好。况且在阀门上产生了附加损失,同样浪费了大量能源。
(3)用户调节阀阀权度偏离工作范围,无法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
采用变频调速系统对循环泵进行控制可以避免采用阀门调节造成的能量损失,但如何合理采集供热系统中各控制节点的数据并以上述数据为参数为对变频系统进行控制,以实现集中供热系统的智能控制,成为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一种用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用户接入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用户接入系统,包括静态流量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比例积分电动阀、温度变送器、PID控制器;其中PID控制器分别与比例积分电动阀、温度变送器连接,比例积分电动阀安装在各用户支路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的回水管上,温度变送器安装在各用户冷水热水二次侧管网的回水管上,温度变送器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传输至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据此控制比例积分电动阀的阀门开度;静态流量平衡阀安装在区域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的供水管上,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安装在区域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的回水管上;所述静态流量平衡阀用于限制用户支路最大流量,所述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用于维持用户支路供回水压差稳定并限制在预设范围内,从而满足比例积分电动阀工作所需流量及压力要求;
所述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包括区域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各用户冷水热水二次侧管网,所述区域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由各用户支路供冷供热一次侧管网组成。根据二次侧用户实际负荷来调节比例积分电动阀的阀门开度,最终实时、动态调节一次侧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87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风毛细管辐射末端结构
- 下一篇:一种走线装置及具有其的室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