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85354.5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13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波;杨定海;陆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历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华凯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21 | 分类号: | G01N21/21;G01N21/01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东伟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由贸***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光电池 高聚物 半透半反镜 光学解 本实用新型 光信号转换 闭环光路 变换系统 多级控制 反馈系统 检测系统 信号采集 信号光源 偏振仪 数字信号传输 电信号强弱 电信号转换 高聚物样品 滤色片结构 测量系统 速度数据 结晶炉 聚光镜 起偏镜 减小 偏振 透射 反射 光源 计算机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包括全自动闭环光路检测系统、信号采集变换系统和多级控制反馈系统。闭环光路检测系统包括信号光源、聚光镜、滤色片结构、起偏镜、结晶炉、半透半反镜、第一硅光电池及第二硅光电池。第一硅光电池用于将经半透半反镜透射的光信号转换成第一电信号;第二硅光电池用于将经半透半反镜反射的光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信号采集变换系统与第一硅光电池连接,将第一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得出高聚物样品结晶速度数据。多级控制反馈系统分别与第二硅光电池、信号光源连接,调节第二电信号强弱,控制光源的发光强度。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减小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的体积,提高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聚物结晶速度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采用体积膨胀计法测定高聚物结晶速度;但是,该方法存在测定速度慢、热平衡时间长的缺点,不适用于测定结晶速度快的高聚物。而光学解偏振仪测定结晶动力学速度参数,是基于结晶过程中高聚物光学性能变化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具有快速、准确、适用材料品种多的优点。
现有光学解偏振仪的主要部件主要分装在两个箱体中。其中一个箱体内装有熔融炉、结晶炉、光学测量组件(如,信号光源、聚光镜、半透镜、光电倍增管、检偏镜、半透半反镜);另一个箱体内装有控温系统、电源、变压器、高压电源、微调电路、光强自控电路、导线。
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上述现有的光学解偏振仪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上述光学解偏振仪各个零部件的体积较大,占用光学解偏振仪很大的空间;(2)由于上述光学解偏振仪的主要部件分装在两个箱体中,使得结构不紧凑,容易造成仪器测量的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光学解偏振仪的体积,提高仪器测量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其中,所述高聚物光学解偏振仪包括:
全自动闭环光路检测系统,所述全自动闭环光路检测系统包括信号光源、滤色片结构、起偏镜、结晶炉、半透半反镜、第一硅光电池及第二硅光电池;其中,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经滤色片、起偏镜后,照射至所述结晶炉中高聚物样品上,且透射过高聚物样品的透射光经过所述半透半反镜;所述第一硅光电池用于将经所述半透半反镜透射的光信号转换成第一电信号;所述第二硅光电池用于将经所述半透半反镜反射的光信号转换成第二电信号;
信号采集变换系统,所述信号采集变换系统与所述第一硅光电池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能将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以使计算机软件得出高聚物样品结晶速度数据;
多级控制反馈系统,所述多级控制反馈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二硅光电池、光源连接,用于自动调节所述第二电信号强弱,控制所述信号光源的发光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所述高聚物光学偏振仪包括一壳体;其中,所述全自动闭环光路检测系统、信号采集变换系统、多级控制反馈系统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长度为180-220mm、宽度为80-100mm、高度为40-60mm;
优选地,所述滤色片结构由两片滤色片粘接而成;其中,所述滤色片的外径为10mm±0.1mm,所述滤色片的厚度1.5mm±0.1mm。
优选地,所述多级控制反馈系统包括大功率补偿电路;其中,
所述大功率补偿电路与所述第二硅光电池、信号光源连接,并根据所述第二电信号与参比电压比较,以自动控制所述信号光源的发光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历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华凯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历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华凯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853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尾气遥测信号接收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反射差分光学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