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锚杆静压钢管桩施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70221.0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53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谢东;张先发;刘将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28 | 分类号: | E02D5/28;E02D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侯文龙;周恺丰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浆孔 防护件 封堵塞 钢管 填充剂 封底钢板 施工装置 保护腔 钢管桩 端头 封堵 静压 锚杆 焊接 本实用新型 桩基承载力 钢管外壁 外壁焊接 下方位置 锚杆桩 外部 填充 注浆 伸出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锚杆静压钢管桩施工装置,其包括:钢管、封堵塞、防护件和填充剂;钢管底部焊接封底钢板,封底钢板下部焊接型钢头;钢管的下部设置注浆孔;封堵塞安装在注浆孔内,封堵塞的外部端头伸出注浆孔;防护件与钢管的外壁焊接连接,防护件与钢管上设置的注浆孔逐一对应并设置在注浆孔的下方位置;防护件与钢管外壁之间形成保护封堵塞外部端头的保护腔;填充剂填充在保护腔内。注浆孔封堵通过封堵塞、防护件和填充剂,三个单元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配合,完美的解决了注浆孔封堵的难题,对锚杆桩的注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桩基承载力的提高有了很好的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锚杆静压钢管桩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锚杆静压钢管桩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锚杆静压钢管桩作为结构改造地基承载力补强的一种特有的加固施工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在不拆除原有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房屋的加固重新利用。桩底注浆工艺在一定桩长的情况下,较大程度的增强了钢管桩承载力,是值得推广的施工方法。
锚杆静压钢管桩后注浆施工工艺,注浆孔设置在钢管桩最下节,注浆孔在钢管桩下压过程中需要先进行封堵,注浆时再利用注浆压力将其冲出。封堵要做到密实,避免土层中淤泥或流沙进入桩内,否则一方面影响桩内注浆施工,另一方面会对桩边原土壤造成扰动,进而影响桩底端承力及桩壁侧摩擦力。因此在注浆之前,对注浆孔的封堵成了影响成桩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专利技术基于已完工的施工项目,旨在达到解决注浆孔有效封堵的目的。
在注浆钢管桩段工厂成孔,现场施工在桩段下压之前直接用橡胶塞封堵,然后进行压桩。由于注浆孔直接用橡胶塞封堵,在下压过程中很容易被石子或者其他硬质物体刮出来,导致桩内进水。此外,橡胶塞封堵后,遇到含水量较大的土层,会被水漂出,桩内进泥沙,影响桩基承载力。由于注浆孔封堵不严,造成桩内进泥沙,会对钢管桩周边土壤造成扰动,一方面对注浆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影响桩基端承力和侧摩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锚杆静压钢管桩施工装置,以解决钢管桩内进水进沙影响成桩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锚杆静压钢管桩施工装置,其包括:钢管、封堵塞、防护件和填充剂;所述钢管底部焊接封底钢板,封底钢板下部焊接型钢头;钢管的下部设置注浆孔;所述封堵塞安装在所述注浆孔内,封堵塞的外部端头伸出注浆孔;所述防护件与钢管的外壁焊接连接,防护件与钢管上设置的注浆孔逐一对应并设置在注浆孔的下方位置;防护件与钢管外壁之间形成保护封堵塞外部端头的保护腔;所述填充剂填充在所述保护腔内。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锚杆静压钢管施工装置,进一步,所述封堵塞为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为圆台结构,封堵塞的一头直径大于另一头直径,橡胶塞中部直径与注浆孔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锚杆静压钢管施工装置,进一步,所述防护件是将侧面切割为三角结构的角钢,所述角钢一端的两个侧边与钢管的外壁焊接连接,角钢的尖端朝向钢管的底部;角钢的两个侧面和钢管的外壁构成保护腔。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锚杆静压钢管施工装置,进一步,所述角钢的侧面三角形结构为直角三角形,角钢两个侧面连接的对接边为直角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25度至50度。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锚杆静压钢管施工装置,进一步,所述填充剂为发泡剂,所述发泡剂填满所述保护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注浆孔封堵通过封堵塞、防护件和填充剂,三个单元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配合,完美的解决了注浆孔封堵的难题,对锚杆桩的注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桩基承载力的提高有了很好的保障。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70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淤泥输送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变直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