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浓度的在线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52494.2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6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晶;张振;沈锋华;屈文麒;董昱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62 | 分类号: | G01N21/62;G01N1/24;G01N1/28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梁鹏;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碱金属 痕量 元素 浓度 在线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力设备配套检测相关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气体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浓度的在线监测装置,其包括预处理单元、气体采样单元、雾化单元、光谱仪,其中预处理单元用于除去作为监测对象的气体执行过滤预处理;所述气体采样单元通过三通的形式、在保温条件下执行气体采样操作,并将其中一部分输送至雾化单元,另外一部分清洁处理后排出;雾化单元对气体执行雾化及去溶剂化处理,然后将产生的干气溶胶输送至光谱仪,然后借助此光谱仪测取其元素特征谱线强度。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以简易便捷、高精确的方式执行整个监测过程,并且可有效监测不同气体环境中多种元素的瞬时浓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力设备配套检测相关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体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浓度的在线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钠、钾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因会对热电厂部件材料产生腐蚀作用、降低热力效率,增加维护费用等原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碱金属对热力设备部件产生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阻碍热交换,降低换热效率,从而降低发电效率和功率;阻塞流道,造成机械损害;运行故障;产生腐蚀。此外,重金属、痕量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某些痕量元素即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毒害动植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各种热力设备排放气体、产品气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等有害元素的危害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加强对各种工业过程气体污染物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的监测,研发直接定量测定气体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浓度的在线监测装置,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并促进相应的环保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了一些常规的检测方案。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方案大多通过溶液吸收、固体吸附剂吸附等方法收集一段时间内释放到气体中有害元素的总量,再对吸附介质样品进行恢复消解,再由传统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电化学法仪器等技术手段进行测定。相应地,不仅导致测量方法取样耗时长,分析前恢复和消解的步骤复杂等问题,特别是难于精确地获取有害元素在短时间内排放浓度的波动情况,因而很难满足工业排放监控领域对热力装置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不足之处和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浓度的在线监测装置,其中通过充分结合热力设备尾部烟气或产品气排放过程的工艺特点,对整个监测装置的整体构造组成及一些关键组件如气体采样单元、雾化单元、光谱仪等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作出针对性设计,相应能够极大拓展光谱仪和质谱仪在气体中多元素连续在线监测的适用范围,同时具备结构紧凑、使用灵活等特点,因而尤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各类热力设备检测应用场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中碱金属及痕量元素浓度的在线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预处理单元、气体采样单元、雾化单元、光谱仪,其中:
所述预处理单元设置在热力设备的烟道与所述气体采集单元之间,并用于除去作为监测对象的气体执行过滤预处理;
所述气体采样单元包括保温采样管、机械泵和蠕动泵,其中该保温采样管被设计为具备三个端口且通过三通来实现气体分流,其中它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预处理单元保持相连的气体入口,并且用于在所述机械泵的作用下将气体抽取至保温采样管中,它的第二端与所述蠕动泵保持相连,并且用于将定量采样的第一气体输送至此蠕动泵以执行后期检测,它的第三端连接有净化元件,并且用于将其余的第二气体执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入大气环境;
所述雾化单元设置在所述蠕动泵的下游端,并用于将该蠕动泵输出的所述第一气体执行雾化及去溶剂化处理,然后将产生的干气溶胶输送至所述光谱仪;
所述光谱仪包括进样元件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矩管,其中该进样元件将来自所述雾化单元的干气溶胶定量送入至该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矩管中,并由所述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矩管测取其元素特征谱线强度。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蠕动泵的泵头为双头异相磁头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524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