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红外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44147.5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16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何丽嫦;黄建锋;彭蓓蓓;刘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远市德晟公共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隋金艳 |
地址: | 5115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车ECU 警示灯 红外传感器 警示单元 控制回路 红外检测装置 可控制 控制件 安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警示效果 警示装置 汽车驾驶 信号连接 导通 警示 汽车 喇叭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驾驶安全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在的警示装置在白天的时候,警示灯警示效果不佳而出现浪费电力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红外检测装置,包括: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行人的靠近;整车ECU,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整车ECU信号连接,整车ECU连接有警示单元,警示单元包括警示灯和喇叭;其中:整车ECU在接收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后可控制警示单元进行警示;还包括警示灯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警示灯的控制回路和位于控制回路中的控制件,控制件在晚上的时候可控制控制回路导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驾驶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红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已经改变,消费已成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虽然说汽车的使用使得人们的出行方便,生活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但是安全问题也随着增多。
“2005汽车安全论坛”的与会人员讨论认为,汽车的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中:行人、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不多,而且发生在夜间的事故几率较大。这是因为,对于驾驶员来说,在夜间里视野较差,有时候驾驶员并不能及时发现行人,而对于行人来说,由于汽车没有类似传统燃油汽车动力系统发动机,所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非常小,行人也不能及时发现车辆的靠近。因此,申请号为201220253037.1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行人警示装置,包括用于检测生物体红外线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距离信号的雷达,红外传感器与雷达分别与整车ECU连接,还包括用于发生警示信号的提示单元;该警示装置能够识别行人并在相应的距离对驾驶员进行警示灯警示、对行人进行鸣笛警示。然而,在白天的时候,对于驾驶员而言,安装在车辆仪表台上的警示灯的警示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是对行人进行警示的喇叭,在对行人进行警示的时候也对驾驶员进行了警示;所以在白天的时候,点亮的警示灯甚至还会浪费电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汽车红外检测装置,以解决现在的警示装置在白天的时候,警示灯警示效果不佳而出现浪费电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基础方案是:汽车红外检测装置,包括:
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行人的靠近;
整车ECU,红外传感器与整车ECU信号连接,整车ECU连接有警示单元,警示单元包括警示灯和喇叭;
其中:警示灯包括颜色不同的多组灯头组成;
整车ECU在接收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后可控制警示单元进行警示;
还包括警示灯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警示灯的控制回路和位于控制回路中的控制件,控制件在晚上的时候可控制控制回路导通。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用于检测行人靠近的红外传感器在检测到有行人靠近的时候,会向整车ECU发出信号,整车ECU在接收到该信号以后,控制警示单元进行警示,也就是警示单元的喇叭进行鸣笛,警示灯点亮,从而实现对行人以及驾驶员的警示;
考虑到白天的时候,点亮的警示灯在光照的作用下,警示效果并不好,所以白天的时候,为了节约能源,本方案中采用白天警示灯不点亮的模式,为了实现该模式,对警示灯设置了控制机构;
控制机构包括了警示灯的控制回路,只有在控制回路导通的时候,警示灯才可能通电点亮;而又在控制回路中设置有控制件,而控制件只有在夜晚的时候才控制该控制回路点亮,也就是说,只有在夜晚的时候,控制件控制警示灯的控制回路导通,这个时候,警示灯才可能会在整车ECU的控制下点亮;而在白天的时候,控制回路是断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整车ECU控制警示单元进行警示,但由于警示灯的控制回路是断开的,所以警示灯也是不会亮起的;综上,也就实现了警示灯在白天的时候不会点亮而在夜晚的时候才会点亮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远市德晟公共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未经清远市德晟公共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441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