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卫生间快速排水门槛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33818.8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2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成艳;张洪岩;杜海瑛;荣伟;范友泉;李波;贾金花;曹晓铮;张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二建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6B1/7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卫生间 快速 排水 门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卫生间快速排水门槛,包括地面,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门槛,所述门槛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一端盖,在所述地面上门槛的下方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一端与下水管连接,在所述在所述门槛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排水的排水孔,在所述排水孔上端转动连接有挡块;在所述排水槽中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过滤装置,解决了卫生间的水越过门槛石渗透到客厅或房间的地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修安装,具体涉及一种卫生间快速排水门槛。
背景技术
通常在洗漱或洗澡时,卫生间地面会存积大量的水,因此卫生间地面都会做防水措施,水渗即使渗漏到卫生间地砖下面也不会渗漏到楼下,渗漏到底层的水只会蓄流到卫生间门口。若墙面和卫生间外部的区域没有做好防水,水流通产会顺着墙面上吸,导致墙乳胶漆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久而久之引起脱落起皮。再者由于卫生间外部的客厅或房间大都采用实木地板或大理石底板,木质材料很容易吸收水分发霉变黑,大理石地板吸收水分后表面会出现水斑,均会影响客厅或房间地面的美观性。
为避免卫生间的水渗入至客厅地板,通常做法是:在卫生间与地面结合部增设卫生间门槛石,但一旦卫生间地面的水蓄积过多,门槛石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拦截作用,仍然会存在卫生间的水越过门槛石渗透到客厅或房间的地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卫生间快速排水门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卫生间快速排水门槛,包括地面,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的门槛,所述门槛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一端盖,在所述地面上门槛的下方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一端与下水管连接,在所述在所述门槛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排水的排水孔,在所述排水孔上端转动连接有挡块;在所述排水槽中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过滤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门槛内壁设置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下水管连接,一旦卫生间地面的水蓄积过多,门槛可以起到一定的排水效果,防止了卫生间地面上的水流到客厅或者房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支架,固定连接在支架上的若干立杆,在所述立杆远离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所述门槛排水槽内设置过滤机构,将一些杂物暂留在过滤装置上,防止杂物进入下水管中,造成下水管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立杆的侧壁上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倒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立杆上设置若干倒钩,进一步提高了将杂物留在过滤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与门槛之间设有若干扣紧机构,所述扣紧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端盖上的扣紧片和固定连接在门槛侧壁上的扣紧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端盖和门槛之间设置扣紧机构,通过扣紧块和扣紧片之间的配合,方便打开端盖,对排水槽中的杂物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块远离排水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杆,在所述门槛外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用于方便勾住连杆的钩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挡块远离排水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杆,在门槛外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用于方便勾住连杆的钩子,在需要门槛排水的时候,通过钩子将连杆勾住,将排水孔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呈中间高两边低的人字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排水槽设置呈人字形的中间高两边低,进一步加快了排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门槛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加固件,所述加固件上端与端盖抵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二建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二建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338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晶体加工快速定向装置
- 下一篇:烧结物料余热高效回收利用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