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18524.8 | 申请日: | 2017-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29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昊宁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45/02 | 分类号: | H01H45/02;H01H45/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6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出风管 继电器 壳体 保护装置 防高温 入风口 凸块 底座两侧 集风管 下端 底座 本实用新型 锥筒形结构 表面设置 插头安装 壳体两侧 壳体内部 空气对流 内部表面 内部环境 前端表面 腔体内部 插头 端表面 防尘网 拔出 拆卸 对壳 腔体 施力 吸风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包括壳体、插头、凹槽和出风管,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腔体,且腔体内部固定有本体,所述本体下端固定有底座,且底座两侧表面设置有凸块,所述插头安装在底座下端表面,所述凹槽固定在壳体两侧表面,所述出风管安装在壳体前端表面,且出风管内部表面设置有第一防尘网,所述壳体后端表面固定有入风口,且入风口后端设置有集风管。该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壳体上设置有出风管和入风口,集风管为锥筒形结构,有助于增大吸风面积,与出风管配合,使装置内部形成空气对流,降低内部环境温度,底座两侧设置有凸块,拆卸时可先将凸块捏住固定,再对壳体施力,拔出即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输入回路和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继电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内部通过的电流原因,本体发热,且现有继电器外部的保护装置未设置有通风散热口,使得内部本体无法进行散热,进而使内部温度进一步升高,易造成安全隐患;且现有的保护装置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来进行拆卸,工序麻烦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继电器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针对原有的继电器保护装置上未设置散热区域,使得内部本体无法进行散热,进而使内部温度进一步升高,易造成安全隐患;且现有的保护装置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来进行拆卸,工序麻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包括壳体、插头、凹槽和出风管,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腔体,且腔体内部固定有本体,所述本体下端固定有底座,且底座两侧表面设置有凸块,所述插头安装在底座下端表面,所述凹槽固定在壳体两侧表面,所述出风管安装在壳体前端表面,且出风管内部表面设置有第一防尘网,所述壳体后端表面固定有入风口,且入风口后端设置有集风管,所述入风口内部设置有第二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厚度范围值为3-6mm,且壳体内部边缘与底座外部边缘吻合连接,并且壳体与本体卡槽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槽与凸块宽度相等,且凸块与底座为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出风管与壳体前端表面为一体化结构,并且出风管内部边缘与第一防尘网外部边缘相互吻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入风口的内部直径与集风管内部最小直径相等,且集风管侧面为梯形结构,并且集风管整体形状为锥筒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集风管与壳体后端表面为一体化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防高温保护装置的继电器,克服了现有的继电器保护装置上未设置散热区域的缺点,
1、壳体上设置有出风管和入风口,且两者内部均安装有防尘网,防尘网可在散热过程中阻拦空气中的灰尘进入;
2、集风管为锥筒形结构,有助于增大吸风面积,与出风管配合,使装置内部形成空气对流,可快速排出内部本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降低内部环境温度;
3、底座两侧设置有凸块,在进行拆卸时,可先将凸块捏住固定,再对壳体施力,拔出即可,相比现有的继电器,无需借助工具即可完成壳体的拆装工作,可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尘网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昊宁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昊宁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18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