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质滤料滤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07371.7 | 申请日: | 2017-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949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伟;倪卫兵;魏金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溪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65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滤层 轻质滤料 本实用新型 排泥单元 水面 短流 滤池 通风 清洗 进气口 生化反应区 堵塞 布水单元 出水单元 分布状态 浮力作用 滤料单元 滤料清洗 滤料循环 密闭空间 清洗单元 生化反应 通风单元 滤料层 生物膜 布水 供氧 罐体 滤板 排出 水中 污泥 堆积 能耗 节能 更新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质滤料滤池,主要由罐体、布水单元、滤料单元、滤料清洗单元、出水单元、排泥单元和通风单元组成,其特征在于该发明装置除进气口及通风口外,其余为密闭空间,利用轻质滤料比水轻的特性,在水中堆积时受浮力作用,会形成大部分在水面以上,少部分在水面下的分布状态。利用水面以上部分的滤料层作为主生化反应区,通过通风和布水可以以较低的能耗实现滤层的充分供氧和高效的生化反应;通过在水下部分设置清洗单元,可将清洗后的滤料循环至滤层的表面,从而使滤层不断更新,保证生物膜的活性并避免了滤层的堵塞和短流。清洗后的污泥通过排泥单元定期排出。本实用新型装置无需滤板,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不堵塞、不短流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质滤料滤池。
背景技术
微生物细胞几乎能在水环境中的任何适宜的载体表面牢固地附着,并在其上生长和繁殖,由细胞内向细胞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纤维状的缠结结构,便称之为生物膜。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集生物膜生化降解和滤层过滤功能于一体废水处理工艺,借助滤料表面产生的生物膜,实现污染物的降解、硝化及反硝化。污水流经过滤床时,污染物首先被过滤和吸附,进而被生物膜内的微生物进行氧化分解,其最大特点是集生物氧化和截流悬浮物于一体,占地面积小、流程简单、出水水质高等、节省后续沉淀池等特点,一直是水处理领域中研究的热点。
现有传统的曝气生物滤池,原水自上而下流经滤料层时,粒径大小滤层空隙的悬浮颗粒物首先被截流在顶层的滤料中,使得顶层的滤料空隙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一层被截留物构成的滤膜,并起到“表层截污”的过滤作用。
也正是由于筛滤作用的“表层截污”现象,使得滤池在使用过程中过滤阻力逐渐增加,严重时堵塞滤池,使中下层滤料的纳物分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降低处理效率,增加反冲洗工作频率及强度。
如何在保证滤池水处理效率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滤池使用寿命,减小滤池反冲洗强度,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质滤料滤池,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弥补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质滤料滤池,包括罐体、布水单元、滤料单元、滤料清洗单元、出水单元、排泥单元和通风单元,所述各单元均设置在罐体内,所述罐体通过布水单元由上至下均匀布水,在通风单元及滤料清洗单元的双重供氧作用下,使滤料表层形成富氧水膜,原水中的污染物在所述滤料表层富氧生物膜的作用下,被截留、降解。原水经过所述罐体内填充滤料及其表面的生物膜截留和降解后,通过排水单元排出。在所述清洗单元的作用下,滤料不断更新,产生的污泥通过排泥单元沉淀至污泥斗中并通过排泥管排出。
所述布水单元位于本发明罐体的上部,填料层的上方,进行均匀布水。
所述滤料单元位于罐体的中部,采用轻质颗粒滤料,滤料粒径为2~20mm,表观密度为0.04~0.15g/cm3,根据罐体高度,厚度可达4-10m不等,为滤池的主要生化反应水处理单元。
所述通风单元包括进风带和排风机,所述进风带位于出水单元的上面,此处罐体除结构外为敞口,进风带处有环绕罐体一周的不锈钢孔板用于防止滤料流失;所述排风机位于滤池的顶部,用于在滤料层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流,为滤料层供氧。
本装置的供氧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通风单元对滤料层的供氧,其二为滤料清洗单元在清洗和提升滤料过程中的供氧;
通风单元的供氧主要利用环绕罐体一周的进风带和滤池顶部的通风机,在滤料层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流,同时利用滤料的空隙的剪切作用和滤料表层水膜进行高效的氧传递,为微生物的生化作用提供充足的氧气。
清洗单元的供氧主要利用空气对水的充氧作用,在清洗后滤料表层形成富氧水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溪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溪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073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