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04947.4 | 申请日: | 2017-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41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相国;畅福善;邓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国强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G08G1/052;G08G1/01;G01P3/68;G01B1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44000 山西省运城***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装置 双光栅 智能 竖向 本实用新型 光栅 等间隔 光发射 光接收 立柱体 立柱 整车 载重汽车 红外光发射管 红外光接收管 测量车辆 车型判别 计重系统 冗余判断 速度测量 发射 光连接 扫尾 秤台 左列 车型 体内 公路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公路载重汽车整车动态计重系统的整车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包括光发射/接收立柱体和光接收/发射立柱体,其特征是,双对射光栅光发射/接收立柱体内的右列竖向等间隔的红外光发射管依照竖向顺序逐一光连接秤台另一侧的光接收/发射立柱内的左列竖向等间隔的红外光接收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不仅判断车辆露头扫尾,而且能测量车辆的速度和运动方向,进而利用时间速度测量车辆的长度;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的双对射光栅还能运用冗余判断车型,减少车型判别错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公路载重汽车整车动态计重系统的整车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载重汽车整车动态计重系统,正常工作条件是,在一辆又一辆驶入计重秤台时,需要在计重秤台起始端的两侧安装对射光幕装置,用以车辆之间分离,防止一车两次计重或多车一次计重的错误。被测车辆到来,遮挡对射光幕,对射光幕获得车辆露头信号,计重系统开始计重;继续遮挡对射光幕,被测车辆的前车轮、中车轮--上秤台,计重系统累计计重;被测车辆的车尾离开光幕,车辆扫尾信号,判断一辆整车通过计重秤台,计重系统判断车型后给出该车辆的总重和轴重。传统的对射光幕装置是靠红外对射光幕提供车辆露头和扫尾信号,再结合轮轴识别器给出被测车辆的轴数,综合判断该车的车型,最后给出该车的总重。由于载重车辆的种类繁多,按轴数可分为2轴--6轴,共22类车型。特别是载重汽车有载货整车,也有载货挂车,而传统对射光幕只能提供车辆单一的遮光信号,不能判断车辆在秤台上前进或后退,以及测量车辆的速度和长度。如实际测量中遇到一辆带挂车的载重汽车,而对射光幕提供车辆分离信号显示为两辆车,计重系统不能准确判断该车的车型,无法给出该车的总重。这是传统对射光幕的缺陷。如何解决对射光幕的这种技术缺陷,本发明人试图运用双对射光栅,解决车型报错的问题。智能双光栅车辆分离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在秤台起始端即被测车辆上秤台端的两侧,秤台一侧安装双对射光栅的光发射/光接收立柱体,另一侧安装双对射光栅的光接收/光发射立柱体,光发射/光接收立柱体正面与光接收/光发射立柱体正面镜像对称;光发射/光接收立柱体与光接收/光发射立柱体的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在光发射/接收立柱体的正面竖向设置两列竖向相互平行的左、右透红外光防雨窗口,在右透红外光防雨窗口内竖直安装一列等间隔红外光发射管—红外光栅,在左透红外光防雨窗口内竖直安装一列与红外光栅一样等间隔的红外光接收管;同样,在光接收/发射立柱的正面竖向设置两列竖向相互平行的左、右透红外光防雨窗口,在右透红外光防雨窗口内竖直安装一列等间隔红外光发射管—红外光栅,在左透红外光防雨窗口内竖直安装一列与红外光栅一样等间隔的红外光接收管;双对射光栅光发射/接收立柱体内的右列竖向等间隔的红外光发射管依照竖向顺序逐一光连接秤台另一侧的光接收/发射立柱内的左列竖向等间隔的红外光接收管;双对射光栅的光接收/发射立柱体内的那列竖向等间隔的红外光发射管依照竖向顺序逐一光连接秤台另一侧的光发射立柱内的那列竖向等间隔的红外光接收管;双对射光栅的作用,被测车辆两次遮光,用时间差判断车辆运动方向和速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国强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国强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049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