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震抗震鞋底及其运动鞋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83277.2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44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仲;戴纳·尼德瑞;姚志刚;欧锦莹;史志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郎(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A43B13/22;A43B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200 福建省泉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凹槽 抗震 减震 弯曲部 运动鞋 注塑 轻质塑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 缓冲减震 塑性材料 弯曲凹槽 斜边凹槽 运动过程 辐射状 脚掌处 受力 脚底 脚跟 伤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抗震鞋底及其运动鞋,所述鞋底由塑性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在脚跟设有减震凹槽101,在脚掌处设有减震凹槽102,在鞋底弯曲部有由内侧向外侧呈辐射状的3~4条弯曲凹槽103,在弯曲部外侧设有斜边凹槽104;鞋底整体选用轻质塑性材料注塑而成。鞋底各减震凹槽的设定,适合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脚底的受力缓冲减震抗震,避免运动造成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底及其运动鞋,具体涉及一种减震抗震鞋底及其运动鞋。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鞋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全民运动的环境下,运动鞋的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慢跑、各类球类运动已成为全民运动的首选。
根据人体运动的一般情况,人在走路或跑步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是后脚跟先着地,再过渡到脚掌,最后脚掌离地,完成一组动作;在跳跃落地过程中,大部分人是脚掌先着地,再逐步缓冲过渡到脚跟处,最终主要重要由脚跟部分承受主要下落力量。现有减震抗震鞋底一般在鞋底添加减震片、减震气囊,该方法生产工艺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并且一般仅设置在鞋跟处,未考虑周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质减震抗震鞋底,由塑性材料注塑而成,包含鞋体本体,设置于鞋体上部的垫片,设置于鞋体底面的耐磨片,其特征在于在脚跟设有减震凹槽101,在脚掌处设有减震凹槽102,在鞋底弯曲部有由内侧向外侧呈辐射状的3~4条弯曲凹槽103,在弯曲部外侧设有斜边凹槽104。
进一步的,各凹槽深度,鞋跟减震凹槽101>脚掌的减震凹槽102>斜边凹槽104≥弯曲凹槽103,例如鞋跟减震凹槽101的深度为7~15mm,脚掌的减震凹槽102深度为4~7mm,弯曲凹槽103深度为1~3mm,在弯曲部外侧设有斜边凹槽104的深度为1~3mm。
进一步的,为增加鞋底的摩擦系数,强化鞋底抓地力,可在鞋底设置花纹。
人在走路或跑步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是后脚跟先着地,再过渡到脚掌,最后脚掌离地,完成一组动作;鞋跟的减震凹槽101在受到压力情况下,由于减震凹槽101中间镂空,在人体压力作用下,减震凹槽101使压力向两侧扩散并产生一定的塑形变现,从而起到抗震减震的作用;在脚掌离地的时候,人体主要压力由脚掌承受,脚掌的减震凹槽102同样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鞋底过硬造成损伤。
鞋底弯曲部有由内侧向外侧呈辐射状的3~4条弯曲凹槽103,有助于鞋底正常使用时候的弯曲,避免鞋底过硬对脚造成的磨损,并具有增加鞋底抓地力的效果。
在人跳跃落地过程中,力量由脚掌过渡到脚跟,减震凹槽102起到第一次的抗震减震作用,减震凹槽101起到第二次的抗震减震作用。
斜边凹槽104设置在鞋底外侧,避免脚底外侧先着地情况下,起到缓冲调节作用,避免脚部的扭伤。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鞋底俯视图;11、垫片;12、鞋体本体;13、耐磨片;101、脚跟减震凹槽;102、脚掌减震凹槽;103、弯曲凹槽;104、斜边凹槽。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鞋底俯视图;11、小底;12、中底;13、大底;101、脚跟减震凹槽;102、脚掌减震凹槽;103、弯曲凹槽;104、斜边凹槽。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利郎(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832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