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速磨煤机降阻增压型动态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80550.6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78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祝培旺;胡玉清;徐传海;贾燕;李至;林磊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5/00 | 分类号: | B02C15/00;B02C23/2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分离器 落煤管 本实用新型 磨煤机本体 中速磨煤机 动态分离 旋转叶片 导向筒 增压型 降阻 变频电动机 风粉混合物 煤粉细度 使用寿命 体内壁环 中部外壁 导向环 固定的 磨煤机 磨盘 功耗 外壁 磨损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速磨煤机降阻增压型动态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磨煤机本体,所述磨煤机本体内部穿设有贯穿其顶部的落煤管,所述落煤管的下方设置有磨盘,它包括设置在落煤管中部外壁的动态分离器,所述动态分离器的下方设置有与落煤管外壁固定用于引导风粉混合物进入动态分离器内部的导向筒,所述导向筒的下方设置有与磨煤机本体内壁环向固定的导向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煤粉细度相同的情况下,还可降低旋转叶片的转速,减少旋转叶片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动态分离器变频电动机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态分离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速磨煤机降阻增压型动态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中速磨煤机将煤块破碎并磨成煤粉,是大容量燃煤锅炉制粉系统的核心设备,在大型燃煤电站中应用广泛。中速磨煤机转速为50~300转/分,常见的有平盘磨、碗式磨、E型磨和辊式磨,其共同特点是碾磨部件由两组相对运动的碾磨体构成。中速磨煤机具有设备紧凑、占地小、电耗省、噪声小、运行控制比较轻便灵敏等显著优点,因此被广泛使用。
中速磨煤机为了保证出粉细度、出粉均匀性和分离效率,除了设置初级分离装置,也设置二次分离装置。当前常用的二次分离装置包括静态分离器、动态分离器和动静态分离器。其中,静态分离器采用弯曲的折向门叶片,使风粉混合物流动方向改变而引起重颗粒分离;动态分离器不仅使风粉混合物流向弯折,其叶片旋转时对重颗粒的撞击也促使重颗粒单独分离。然而,现有的分离装置存在如下缺点:(1)当前分离装置促使风粉流动方向的多次折返,造成流动阻力较大;(2)仅使用静态分离器时,分离效率较低;(3)加入动态分离器后,动态分离器的旋转使煤粉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大于热风施加的向心推力的较大粒径的煤粉被甩出旋转叶片,在旋转叶片外侧形成一个筒形的含较多粗粉的“浓粉层”,“浓粉层”影响初步分离后的新风粉的向心流动,也会增大流动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速磨煤机降阻增压型动态分离装置,该装置流动阻力小、能耗低,能显著提高磨煤机制粉能力,可有效避免中速磨煤机内产生“浓粉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中速磨煤机降阻增压型动态分离装置,包括磨煤机本体,所述磨煤机本体内部穿设有贯穿其顶部的落煤管,所述落煤管的下方设置有磨盘,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包括设置在落煤管中部外壁的动态分离器,所述动态分离器的下方设置有与落煤管外壁固定用于引导风粉混合物进入动态分离器内部的导向筒,所述导向筒的下方设置有与磨煤机本体内壁环向固定的导向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环的横向截面呈三角形状,所述导向环具有与磨煤机本体内壁固定的第一侧面、用于引导动态分离器分离的重颗粒煤粉进入磨盘的第二侧面、以及用于引导风粉混合物进入导向筒内部的第三侧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态分离器包括套设在落煤管外壁上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环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分离风粉混合物的旋转叶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筒呈圆台状,且导向筒顶端面的直径与动态分离器底端面的直径相等。所述导向筒顶端面的直径向其底端面的直径逐渐增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筒底端面与磨煤机本体底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落煤管底端面与磨煤机本体底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磨煤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供热风进入的进口,所述磨煤机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供风粉流出的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其一,本实用新型的磨煤机下部喷嘴环处向上流动的风粉,在中部朝导向筒流动,较粗的煤粉更容易落进磨盘内重新碾磨,朝导向筒流动的热风粉将预热落煤管并预干燥从落煤管流出的原煤,使原煤更容易碾碎,可降低制粉电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805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