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76861.5 | 申请日: | 2017-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79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富瑞深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 代理公司: | 苏州润桐嘉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61 | 代理人: | 胡思棉 |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密封 性能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涉及真空密封性测量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包括模拟装置、测量装置和连接两者的波纹管。所述模拟装置能够模拟压力容器的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和温度变化,并结合测量装置对真空堵头的真空密封性能进行试验,为密封材料的筛选提供可靠性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密封性测量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真空绝热低温贮槽、车载低温气瓶、低温槽车等设备抽真空结束后,使用真空堵头对抽真空口进行封结。真空堵头封堵的抽空口是真空设备漏气概率最大的部位,故真空密封圈密封性能对真空绝热层真空的影响非常重要。在真空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真空堵头的密封性可能会面临以下两个挑战:
第一,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域温度差异大,低温液体槽车、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车载低温气瓶长期处于高低温反复交变的环境中,真空堵头密封圈中橡胶密封圈不可避免的会因温度影响产生老化,但在本领域中缺少温度变化影响真空堵头密封圈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
第二,低温液体槽车、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车载低温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长期处于运输状态,会产生不可忽略的振动载荷,但在本领域中同样缺乏研究振动载荷影响真空堵头密封圈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所以技术人员在设计真空堵头时缺乏必要的设计参数,无法选择出最合适的密封圈材料。
综上所述,在封堵真空设备之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模拟运输环境并对真空堵头的真空密封性能进行试验,以此筛选出最佳的密封圈材料并设计真空堵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能够试验真空堵头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能够模拟温度条件变化,并能够试验真空堵头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能够模拟移动压力容器运输振动,并能够试验真空堵头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堵头真空密封性能实验装置,即能够模拟移动压力容器运输振动,也能够模拟温度条件变化,并能够试验真空堵头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真空堵头的真空密封性能试验装置,包括模拟装置和测量装置,其中:
所述模拟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试验槽,试验时将真空堵头装进所述试验槽内。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真空测量室,所述真空测量室通过真空管路串联;所述真空测量室上设有真空规管,所述真空规管为测量真空度的传感器并与真空计连接;所述真空测量室后设有真空机组接口,所述真空机组接口连接真空机组,负责将真空测量室抽至高真空。
所述试验槽与所述真空测量室通过波纹管连接,所述真空波纹管一端插入试验槽与真空堵头的缝隙并卡死,另一端通过连接法兰与真空测量室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真空管路上设有抽空阀门,在抽真空结束后,关闭所述抽空阀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真空测量室之间设有毛细真空管,所述毛细真空管上设有真空针阀,所述毛细真空管和真空针阀将真空测量室内的真空度稳定在一定值。
更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试验槽上设有温控罩,试验时通过控制所述温度罩的温度模拟真空堵头实际使用时的温度变化。
更更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作台为小型振动试验台,试验时在温度模拟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所述振动试验台的振动频率模拟压力容器运输过程中的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富瑞深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富瑞深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768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滑水泥编织袋
- 下一篇: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