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伞的内弹簧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62286.3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3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启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奇美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B25/14 | 分类号: | A45B25/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簧 加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伞的内弹簧加强结构,设置于伞的中棒内,所述中棒设有至少两折骨,包括:一可滑动地设于中棒内部的移动套管、一第一弹簧及一第二弹簧,所述扩口端与伞槽之间设有一第一弹簧,所述缩口端与握柄之间设有一直径小于第一弹簧的第二弹簧,因此在收伞过程中,第二弹簧会储蓄比第一弹簧更多的弹性势能,伞的中棒打开后保持较大的弹簧力量,更易于伞打开定位,当收伞到最后时,因第二弹簧比第一弹簧更难以变形,从而使用较小的力虽无法使第二弹簧变形,但可以使第一弹簧进一步变形,使伞收合,实现收伞省力及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伞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伞的内弹簧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自开收伞因其具有自动开启和自动收合功能,非常便利,从而深受广大用户喜欢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如图1、图2和图2A所示,为通用自开收伞的结构,通用自开收伞因其伞中棒1’内部的弹簧2’仅具有一条,使得收伞到最后将弹簧2’完全压缩,因此弹簧2’的弹力最大,需要使用比较大的力,如果用力不够,无法一次性收合完成,容易使中棒弹开伤到人,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针对上述自开收伞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收伞较为省力、安全的伞的内弹簧加强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伞的内弹簧加强结构,设置于伞的中棒内,所述中棒设有至少两折骨,所述内弹簧加强结构包括:一可滑动地设于中棒内部的移动套管、一第一弹簧及一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第二弹簧的上方,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分别抵接于移动套管的两端,所述第一弹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直径。
所述第一弹簧的线径与所述第二弹簧的线径相同。
所述第一弹簧的线径小于所述第二弹簧的线径。
所述移动套管的两端分别为一缩口端及一扩口端,所述第一弹簧设于所述扩口端与伞槽之间,所述第二弹簧设于所述缩口端与握柄之间。
所述折骨为三根时,所述中棒的内部分隔为三个空间,靠近握柄一端的折骨所对应的内部为第一空间,靠近伞槽的一端的折骨所对应的内部为第三空间,位于两折骨中间的折骨所对应的内部为第二空间,所述移动套管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三空间内。
所述内弹簧加强结构还包括一旋转固定塞及一第三弹簧,所述旋转固定塞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的连接处,所述旋转固定塞与所述移动套管的缩口端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旋转固定塞与握柄之间设有所述第三弹簧,所述旋转固定塞两侧分别抵靠第二弹簧与第三弹簧。
所述旋转固定塞为中空状。
所述第三弹簧的直径大于第二弹簧的直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于伞的中棒内设置移动套管及配合移动套管的装配方式,使得从伞槽到握柄间,依序先设置直径较大的第一弹簧,再设置直径较小的第二弹簧,利用移动套管使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可错位地利用中棒内部空间,从而在收伞过程中,第二弹簧会储蓄比第一弹簧更多的弹性势能,因此伞的中棒打开后可保持较大的弹簧力量,更易于伞打开定位,且通过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的设置,使得伞打开定位的力量加大,从而相应的加强内弹簧的末端力量,而当收伞到最后时,因第二弹簧比第一弹簧更难以变形,从而使用较小的力虽无法使第二弹簧变形,但可以使第一弹簧进一步变形,使伞完全收合,实现收伞省力及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通用自开收伞的开伞状态中棒剖视图;
图2为通用自开收伞的收伞状态中棒剖视图;
图2A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奇美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漳州奇美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622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化气智慧充装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半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