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给水泵工频运行下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34182.1 | 申请日: | 2017-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4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唐素景;康蕊林;凡荣荣;杜亚鸿;丁建海;宋华荣;欧阳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晋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K23/10 | 分类号: | F01K23/10 |
| 代理公司: | 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 14106 | 代理人: | 陈奇 |
| 地址: | 030032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给水泵 工频运行 燃机发电机组 燃气加热系统 燃气加热器 热水引入管 本实用新型 热水输出管 中压省煤器 余热锅炉 关断阀 燃料加热器 热水输入 中间抽头 中压汽包 变送器 口连通 超压 水口 连通 串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给水泵工频运行下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解决了给水泵在工频运行时的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超压的问题。包括给水泵(1)、余热锅炉中压省煤器(2)、中压汽包(4)和燃气加热器(9),给水泵(1)的中间抽头与余热锅炉中压省煤器(2)的输入水口连通,在热水输出管(1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关断阀(3),在第一电动关断阀(3)前的热水输出管(11)上设置有燃气加热器(9)的热水引入管(12),热水引入管(12)的另一端与燃气加热器(9)的热水输入口连通,在热水引入管(12)上串联有差压变送器(5)。本实用新型在给水泵工频运行下燃料加热器可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给水泵在工频运行工况下的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了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发电厂的每台燃机,一般均设置有一套燃气加热系统,该系统是将中压省煤器出口的水,作为加热介质,引入到燃料加热器中,通过水气换热,将供给燃机的燃料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加热后的燃料再供给燃机发电,预热后的燃料有助于燃料的燃烧和平均吸热温度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机组效率的目的。燃料加热器对引入的加热水的压力有严格的限制,允许最大水压压力值为8MPa,超过该极限值后,燃料加热器就不能正常工作。而中压省煤器的进水是从机组给水泵的中间抽头接入的,当机组给水泵工频运行时,给水泵中间抽头压力增大,明显大于燃料加热器的进水侧压力的极限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是在燃料加热器的进水侧水管上设置接入一个泄压阀,将进水压力降低,这种泄压方法,常常发生泄压后,燃料加热器仍然处于超压状况的现象,导致燃料加热器不能正常运行,而一旦燃料加热器故障停运,发电机组燃气温度会接近环境温度,根据燃机制造商要求,此种工况下燃机将无法正常带负荷运行,只能停运燃机,进行燃料加热器维修,最终导致不能正常供热的现象发生。另外,在给水泵工频运行时,泄压阀一直是处于开启状态,将导致大量中压给水被排掉,不仅造成工质和能量的浪费,长时间还会造成机组补水困难的现象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给水泵工频运行下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解决了给水泵在工频运行时的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超压的技术问题。
一种给水泵工频运行下F级燃机发电机组的燃气加热系统,包括给水泵、余热锅炉中压省煤器、中压汽包和燃气加热器,燃气加热器的燃气进口与燃气调压站连通在一起,燃气加热器的燃气出口与燃机连通在一起,给水泵的输出端与汽轮机高压汽水系统连通在一起,给水泵的中间抽头与余热锅炉中压省煤器的输入水口连通在一起,余热锅炉中压省煤器的输出水口通过热水输出管与中压汽包连通在一起,在热水输出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动关断阀,在第一电动关断阀前的热水输出管上设置有燃气加热器的热水引入管,热水引入管的另一端与燃气加热器的热水输入口连通在一起,燃气加热器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与凝结水管道连通,在热水引入管上串联有差压变送器。
在热水引入管上分别设置有安全泄压阀和第二电动关断阀,在回水管上设置有第三电动关断阀。
本实用新型在给水泵工频运行下,中压给水压力可以控制在燃料加热器允许范围内,燃料加热器可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晋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未经晋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341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